建盏的价格在几年内,翻了几十倍甚至百倍,鉴藏家还说不够,原因是什么? 现在开始收藏建盏还来得及吗?
同样是宋瓷,建盏与五大名窑瓷器不同,在2010年以前处于“行情凄凉”的状态。
2008年,建盏在宋瓷市场中仅占4.35%的成交量、0.06%的成交额,经过7年的开拓,建盏市场在2014年成交量盏宋瓷总量的15.06%、成交额占1.47%;2008年建盏均价仅为2.7万元,2014年提升至17万元。
虽然建盏的行情整体在走高,但是在关注宋瓷的鉴藏家(如翟健民等)看来,升值幅度还是远远不够。
从上述数据可以看出,这些年来建盏在宋瓷中的成交额虽然提高了3倍以上,成交额提高了20几倍,但成交额仍然只占宋瓷市场的零头,可见翟健民等人的观点不无道理。
马未都在近期的节目上曾直言,如今想收藏就得另辟蹊径。 收藏大致有两种方向,一种是自我满足型收藏。这类收藏品,不需要考虑太多,但凡东西入了藏家的眼,经济条件又允许,自然可以收着。
而另一类就是投资型收藏。这种情况下,藏家一般都希望藏品的升值幅度符合心理预期,马未都所指的收藏,应属此类。
就拿瓷器来说吧,元明清的青花、五彩、斗彩、珐琅彩等彩绘瓷,基本已经被藏家翻腾个底儿掉,价格也是好看到吓人。
这些东西是公认的好物,但是大家都知道值钱,让出的价格自然不会低,接手的藏家希望收益高,基本只能寄望于捡漏。
然而捡漏成功是小概率事件,投资不能依靠小概率。一个具有普适性的投资方向,应当是收益、风险和可行性都经得起理性观察、科学分析的。
人尽皆知的道路已经拥挤得水泄不通,新上路的人与其寄望于小概率的“捡漏”,不如“另辟蹊径”。
所谓“蹊径”,抽象来说,就是对市场行情进行详尽研究的前提下,将资金投入到具有增长潜力的中低端或冷僻艺术品,并长久持有的投资行为。
而具体来说,我们认为瓷器中,建盏是未来最有投资价值的。 这个观点并非基于的个人感情得来,而是综合市场的趋势与多位收藏家的意见得出。
国内的瓷器收藏市场,多年来以明清彩绘瓷为尊,国内藏家对宋瓷的关注反而落后于日本等地的海外藏家。
不过近年来宋瓷越来越受重视,屡屡拍出高价,业内也比较看好高古瓷。 但是宋代五大名窑的瓷器本身存世数量不多,又有很多精品为博物馆收藏,能在民间合法流通的就更少。
从几年前开始,宋代五大窑就鲜少有200万美元以下的拍品。也就是说,虽然宋瓷不像明清瓷器一般长期受国人追捧,但宋代五大名窑早已不是蹊径了。
雅昌艺术网统计数据表明,宋代建盏价格集中在5万-10万的区间。相对其它窑口的宋瓷,这一价格算是极低的,也就是说进入的门槛不高。
已知宋代建盏的最高拍卖纪录为1175万人民币,比起五大名瓷,尚属小巫见大巫。
综合建盏价格的增长速度以及存世珍品的数量等因素,未来建盏的价格仍会持续上涨,等于说建盏价格并未进入平台期,升值的潜力还是颇高。
有些藏品看似极具投资价值,转手容易回报率高,但是热炒的大潮过去之后,才惊觉之前的高价完全是泡沫,留下最后接盘的人买单。
比如曾经炒得沸沸扬扬的“君子兰”。 建盏的价值绝非此类海市蜃楼,只因国内藏家之前对建盏的了解不多,所以这块市场觉醒得比较晚,至今仍未形成稳态。
建盏长期以来的低价本就与其价值不符,当市场上越来越多人意识到建盏的价值,涨价就势在必行。
建盏为什么值得更高的价格?投资建盏为什么可行?之前的文章已经从不同角度说明了原因,这里再简单归纳一下。
一、建盏的历史文化价值已得到证明和公认。建窑虽然是民窑,但考古研究已经证明,建窑也兼烧进贡给宋朝皇室的御用瓷器,所谓“民窑官用”。
而且建盏在宋代点茶文化的背景下,被宋朝的贵族公认为最上等的茶盏,日本也将四只建盏定为国宝级文物。
二、建盏艺术价值也是切实存在的。建盏的烧制讲究窑内功夫,成品率低。
精品的兔毫盏、油滴盏即使有些许残缺,也颇受欢迎。结晶质量高或者带“供御”、“进琖”底款的碎瓷片标本,价格也一直在涨。杭州出土的那几片曜变天目的残片就更不用说了。
三、能够在市场上自由流通的宋盏,数量比五大窑多,现在开始收藏建盏,为时不晚。
精品宋盏虽难得,但不会像汝窑那样存世量仅两位数。已知的好货有不少在日本藏家手里,有宋元时期传到日本的,也有改革开放后来中国收购的。
上世纪90年代初,水吉建窑遗址被官方大规模发掘,建盏的历史地位也初步得到任认可与宣传。
有相当数量的完整器流入民间(杂色釉也包含在内),顿时掀起一股建盏收藏的小热潮,只不过当时对建盏进行有计划地甄选收藏的,多为日本、港台的藏家,彼时国内对建盏重视不够,转让的价格低得现在无法想象。
近年来国内茶风日盛,不少藏家因为研究宋代茶文化开始了解建盏,好雅复古的审美也逐渐抬头。建盏的价值逐渐受到国内藏家认可,价格稳步上升。
虽然大部分藏家对建盏的认识还处于萌芽状态,但也从侧面证明,此时开始收藏建盏虽不算早,亦不算晚。如果能抢在多数人的前面,意识到别人尚未认识的美感与价值,就是合适的入市节点。
不少了解建盏的鉴藏家,都在为建盏这些年来受到的“冷遇”鸣不平。这种事也急不来,毕竟因为多方面因素,建盏曾淡出国人视野数百年,恢复对它的认知,总归需要一个过程。
在第二问写这个话题,也是希望本文多少能成为这个过程的一部分。
建盏名家作品赏析 · 交流
欢迎关注公众号:建盏仙子
咨询 · 购买正宗建阳精选建盏
请添加个人微信:zah147599888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