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支钉叠烧到匣钵仰烧, 匣钵究竟给建盏带了了什么样的 技术进步与转折?
都知道宋代建盏采用匣钵仰烧。但是匣钵的实物具体是圆是扁,一个匣钵装几个碗进窑,怎么摆放,在技术上有什么优势,有不少朋友不太清楚,今天我们就来介绍建窑的匣钵装烧工艺。可以说,匣钵给建窑带来了重大的转折。
从支钉叠烧到匣钵仰烧
首先建窑并不是一开始就使用匣钵的,有一个技术进步的过程。 晚唐五代时期是建窑的初创阶段。彼时建窑以烧制青釉器为主,酱釉器次之。这个时期建窑器物的烧法以托座叠烧为主,碗、碟等产品呈上下相叠的状态,成品会遗留支钉痕。
五代晚期至北宋初期,建窑装烧工艺改进,才开始用一种漏斗形凸底匣钵,仰烧黑釉茶盏。此法被建窑坚持使用下去,造就了黑釉盏的辉煌。
建窑的匣钵仰烧讲究在哪里
宋代建窑的匣钵装烧,很是讲究,如果不是因为这么讲究的烧法,建窑能否成为黑釉瓷之翘楚,得打个问号。具体的讲究之处,可以归为以下几点。 第一、相对于胎体直接接触明火、釉面容易被污染的旧烧法,宋代匣钵装烧法以耐高温的材料,隔绝了盏面与火焰,使胎釉在没有落灰烟尘的独立空间中,发生自由、玄奇的变化。
第二、匣钵密封性很好,宋代建窑的匣钵装烧,一个匣钵内,只放一个垫饼、一只碗,即“一钵一器”。而且匣钵出窑之后被打开了,就废弃不用,下次烧再做新的。
这样做能够保持密封性、独立性,更加自如控制进氧量,保持钵内的温度、气氛处于一个相对稳定的范围(这两个因素对釉色的影响,看过前文的朋友都懂)。 此类精细做法,不仅远胜于五代支钉叠烧,也比“一钵多器”装匣的窑口,更为保证成品质量,可以尽量减少釉面所受的干扰。 多件装匣,需要将碗心与圈足相接处釉层削去,避免粘结,这会对美观有较大的影响,故只能生产普通生活用具。而建窑所采用的“一钵一器”装匣法,则能够生产釉面完好的精美器具。 (注:以上所比较的装烧方法,均为仰烧。覆烧情况不同须另议。) 第三、宋代建窑所用匣钵呈漏斗形,底部是尖的。这样的造型设计,在今天看来有点不可思议(为什么不做成平底呢?),在当时却是很适合建窑。
建窑进入成熟期后,主打产品都是茶碗,而且造型基本口阔底窄。采用这种漏斗形尖底的设计,能令上一个匣钵与下一个盏面更加贴合,不但密封性好,还能摞得很高,大幅节省窑炉内的空间,令同一座龙窑可以烧制更多的器具。
而五代支钉叠烧,由于瓷器在高温下的承重能力有限,不能过多堆叠,因此产量不会很高,窑炉内空间利用率更低。 古代的龙窑柴烧,虽然相对现代的电窑、气窑,控温等性能更差,但是我们的祖先,智慧勤劳的工匠们,却发明了各种各样的方式,来提高空间利用率和成品率、精品率,也发明了不止一种的装烧方法。建窑就是其中一个智慧的结晶。 在不可控性极大的龙窑之内,倘若宋代建窑的工匠,没有不厌其烦、追求极致地使用“一钵一器”等做法,恐怕后人就很难看到条达多妍的兔毫、灿若星雨的油滴与璀璨神秘的曜变了。
建盏名家作品赏析 · 交流
欢迎关注公众号:建盏仙子
建盏名家作品赏析 · 交流
欢迎关注公众号:建盏仙子
咨询 · 购买正宗建阳精选建盏
请添加个人微信:zah147599888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