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盏文化

宋代定制建盏的高端客户都有谁?

没见过哪一个古窑,象古建窑的工匠那样,把器之底当“便签”,做“画布”! 没见过哪一种古瓷,象古建盏的底款那样,在器之上说“故事”,写“历史”! 

一、 建窑器物的款识,诉说着古建窑“民窑”“官窑”“御窑”“三位一体”的兼容性。

1、“民窑”属性:

建窑的历代器具、产品上,时常可见镌刻、书写着“陈小七”“王柒”“徐一”“方八”等种种的人物款识, 古时有头有脸的人,除了有“高姓大名”外,还有“字”和“号”,而这些窑工和建窑产品底层消费者,他们的大名只配一个无关痛痒的数字! 这是“芥豆之微”的“草民”卑微人生的真实写照,也是建窑开山立派的基石。

2、“官窑”属性:

官款自唐经五代到宋从未间断,宋代的王公大臣、各级官员,毫不迟疑地把对建窑的热切追逐写进诗里、刻入碗底。建窑的官窑属性毋庸置疑!

3、“御窑”属性:

供御”、“进琖”的特别意味无需费墨,地球人都知道!“监匠”印款又是什么意思呢?古代帝王看上疆域内什么好东西,便会到原产地设立专属造办机构。 “监匠”者,大宋王朝设在建窑的官办机构中,御用工匠也!当年,建窑遗址上的芦花坪窑场,曾经建专门窑区,做独有器型,集御用工匠,专门为帝王服务! 特别说明:有人说“供御”“进琖”只在建窑遗址看到而皇宫未见,所以不能说明其为帝王“特制”。

那么,请思考以下问题: A.建窑遗址出土过数以十万计的非常慎重集中销毁的“供御”“进琖”残片——古人是无聊到不厌其烦地反复做无用功呢,还是活的不耐烦了故意长期去冒犯皇威? B.北宋皇宫地底有没有“供御”“进琖”残器真不得而知,因为没人挖过;南宋皇宫遗址边——现在的东南化工厂出土过大量的建盏残片。 即便没有“供御”“进琖”残片就能说明“供御”“进琖”没进皇宫吗?古代中国,有明确标识的帝王弃物,不免遭遇“毁尸灭迹”! C.窑址这边“供御”“进琖”“监匠”历历在目,宫廷那边宋徽宗本人讴歌建盏言之凿凿!就是“破案”,也都足以构成有效的证据链了! 

源自本真,始于天然

有的新手一看到建盏上金属感强、变化多姿的斑纹,就觉得是添加了什么有害元素,不太放心。虽然这从侧面证明,建盏的斑纹确实魅力很大,大到让人觉得不可思议,不过解释多了,也有些疲劳。 其实从上文可以看出,不管是宋代还是现代,正宗建盏的制作原料,就是本地天然的“土物”,真不用担心安全问题。 从千年前开始,建窑窑工就是以这些看似普通的材料,加之窑火的淬炼,创造出包括兔毫油滴在内的多种窑变,也造就建盏在宋代的超然地位。 

宋代的窑工,肯定没有途径去提炼添加剂,并掺入釉水中,那时候科技并不发达。然而宋代的建盏,早就存在各种精彩的斑纹了,窑址上浩如烟海的残片堆积,以及海内外的宋盏藏品都可以证明。 宋代的窑工中,估计没人知道物理化学原理,烧盏靠经验。当时的建盏玩家,多少也会觉得建盏斑纹很神秘。 到了今天,我们通过现代科技手段,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了解烧成原理,研究之后,反而会明白,这些材料能烧出建盏确实是符合科学规律的。

虽然还有一些工艺原理上的秘密,需要进一步研究才能解开,不过至少上海硅酸盐研究所的研究已经证明,烧制建盏所用的材料,确实是天然的,现代人也能够传承宋代的技术。国家认定建窑建盏烧制技艺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基于这个前提。 本篇介绍胎釉来源的同时,也再次证明,建盏的釉色表现,不需要添加任何有害物质,就地取材,靠山吃饭而已。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建窑建盏,以最简单最自然的材料为开始,以包罗万象的釉色、千古不朽的黑瓷为表现。千年以来,远山的车痕脚印与窑址的堆积遗存,都在诉说建盏“天工”与“人巧”相结合的传奇故事。

建盏名家作品赏析 · 交流
欢迎关注公众号:建盏仙子
建盏名家作品赏析 · 交流
欢迎关注公众号:建盏仙子
咨询 · 购买正宗建阳精选建盏
请添加个人微信:zah14759988888

 

(0)

热评文章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