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人认为,茶具不仅有优异的性能,还具备不同的性格,甚至在茶具专书里给茶具赋予官职、字号,将其“拟人化”,并配上形象的图画,这样的趣味,在茶史上还是头一份。一、第一本专写茶具的书
《茶具图赞》在内容和体裁上,都是很有开创性的。 首先,它是已知的第一本茶具专著,以往的茶书,都是将茶具作为茶事的一部分来讲解。 其次,它还是第一本茶具图谱,不仅集宋代茶具之大成,还给书中介绍的茶具,都附上清晰的白描配图,令茶具的材质、样式、功能都能流传后世,给后人研究宋代茶文化带来很大便利。 有图有真相太重要了,“鹧鸪斑”建盏就因为至今没找到对应的配图,困扰研究者好多年。 光从以上两点,就能看出当时的文人名士对茶具的钟爱之情。如果没有相应的文化氛围和拳拳爱物之心,定然无法写出本书。二、“拟人化”的茶具,有性格有灵魂
这本图谱不但图文并茂,还言语诙谐,妙趣横生。 《茶具图赞》成书于1269年(南宋亡于1279年),作者自称“审安老人”,身份暂未成定论。不管这位“审安老人”是什么来头,他肯定是一位“妙人”。 因为他在介绍茶具的时候,不是用平铺直叙的方式来罗列,而是根据每个茶具的作用、材质等特征,给它们取了有双关意味的名字、雅号,并赋予“官职”和“赞语”,然后并将它们统称为“十二先生”。 “十二先生”将十二种茶具比喻成十二位有个性的官员。进一步联想,操纵这十二位“官员”的茶人,不就是一场茶事中的“皇帝”? 此类写法,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把每个茶具都“拟人化”,把茶具作为有性格、有灵魂的“雅玩”来对待,而不是只有使用价值的“工具”。这样不仅便于读者记忆理解书中内容,也让后人看到,宋代的文人骚客,在茶事上的不凡追求。三、宋代茶具十二先生
《茶具图赞》以点茶步骤来排列茶具顺序,每个茶具都有姓名字号官职,并附描图与赞语。 喜欢建盏的朋友,肯定一眼就能看出,“陶宝文”的配图就是建窑兔毫盏,加上其他十一种茶具,就是宋代流行的饮茶套装——“十二先生”。 1、韦鸿胪 对应实物:茶焙笼 名:文鼎 字:景旸 号:四窗闲叟 赞曰:祝融司夏,万物焦烁,火炎昆岗,玉石俱焚,尔无与焉。乃若不使山谷之英堕于涂炭,子与有力矣。上卿之号,颇著微称。 作用:《茶具图赞》按照点茶法的步骤排列茶具,首当其冲的就是“韦鸿胪”,即茶焙笼。 宋代的茶叶不是散装的,而是饼状。饮用前,须将茶饼烘干,利于后续处理。如果直接让茶与明火接触来烘干,难免有损伤。隔着焙笼烘烤可以避免这一点。 字号解说:“韦”是“苇”的谐音,意思是材质为竹。本来可以叫“竹鸿胪”,但是后面茶筅姓竹,避免重复,这里就以苇代竹。 “鸿胪”是执掌礼仪的官员,此处取其与“烘炉”谐音。“文鼎”、“景旸”都契合火炉之意,“暘”就是“阳”。号“四窗闲叟”是说这类焙笼有四个窗口可以用来通风。 赞语大意:因为有了竹焙笼,玉石俱焚等火灾,就和茶没什么关系了。
“祝融”是火神,“山谷之英”指茶饼,能让茶饼免于“涂炭”,焙笼有功,所以列为上卿(即鸿胪),名副其实。2、木待制 对应实物:茶臼(茶槌) 名:利济 字:忘机 号:隔竹居人 赞曰:上应列宿,万民以济,禀性刚直,摧折强梗,使随方逐圆之徒,不能保其身,善则善矣,然非佐以法曹、资之枢密,亦莫能成厥功。 作用:捣碎茶饼,以待下一步碾磨。 字号解说:“木待制”,即茶臼,蔡襄《茶录》里称为“砧椎”。“木”表明材质是木头,“待制”原为典守文物的官职。包拯包青天就曾经做过待制。此处“待制”取捣碎茶饼以待之后用茶碾、罗筛进一步处理之意。
“利济”指材质为木,木能济人于江海之上。木臼中空,“无心”所以“忘机”。且“忘机”谐音“望齑”。在茶臼中捣茶饼,就是要让它碎成齑粉,故称“望齑”。 “隔竹居人”典出柳宗元诗句“日午独觉无馀声,山童隔竹敲茶臼”,且与十二先生之首、竹制的“韦鸿胪”相呼应。 赞语大意:以木为臼,禀性刚直,能摧毁坚硬的东西,把方的茶砖、圆的茶饼都捣碎。不过使用木臼,只能粗加工。还须以茶碾(法曹)、罗筛(枢密)等工具配合,才能获得更精细的茶末。
3、金法曹 对应实物:茶碾 名:研古、轹古 字:元锴、仲铿 号:雍之旧民、和琴先生 赞曰:柔亦不茹,刚亦不吐,圆机运用,一皆有法,使强梗者不得殊轨乱辙,岂不韪欤。 作用:将茶臼捣成的碎茶进一步碾细。 字号解说:金法曹,即茶碾,是十二先生中,唯一一个名、字、号都有两个的茶具。原因是茶碾分为碾槽、碾轮两个部分,所以名字号有两套,而且这两套名字,看起来还很像兄弟。 “金”指材料为金属,法曹是司法官吏,此处取“曹”“槽”谐音之意,因茶碾底座必有凹槽。 研古、元锴、雍之旧民指的都是碾槽。
研古,取研磨之意;元锴的“元”指碾槽是碾轮的兄长,“锴”是精铁的意思,和金法曹的“金”一样指材质。“雍之旧民”可能指碾槽中间凹而侧边高。 轹古、仲铿、和琴先生指的都是碾轮。“轹”,意为车轮碾过。“仲”与“元”对应,指碾轮辈分次于碾槽。“铿”是拟声词,模拟碾茶时,碾轮在碾槽中滚动时的声音。 《论语》有“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之句。从而引出“和琴先生”之号。因为碾茶时会产生铿铿的声音,类似鼓瑟,琴瑟和鸣,所以叫“和琴先生”。
赞语大意:“柔亦不茹,刚亦不吐”意思是,茶碾对软硬不同的碎茶都能接受,一视同仁,也隐含法曹秉正的司法者性格。 “圆机运用,一皆有法,使强梗者不得殊轨乱辙”意思是以合适的碾槽为轨道,碾轮可以在槽中顺利滚动,碎茶也不会乱跑。4、石转运 对应实物:茶磨 名:凿齿 字:遄行 号:香屋隐君 赞曰:抱坚质,怀直心,啖嚅英华,周行不怠,斡摘山之利,操漕权之重,循环自常,不舍正而适他,虽没齿无怨言。 作用:将粗茶末进一步碾细。
字号解说:“石”表示茶磨的材质是石头,“转运”即“转运使”,地方行政长官之意,蔡襄就曾任福建路转运使,并在任上督管北苑贡茶事务。此处“转运”字面意义也与茶磨的运转方式契合。 “凿齿”指磨盘上的齿槽。“遄行”指循环运行,指茶磨在使用时要不停旋转。石磨状似石屋,磨出香茶,故号“香屋隐君”。
赞语大意:茶磨以石制成,质地坚硬,且有笔直的中轴。磨碎茶叶,不停运转,虽负茶之重利重权,却循环不怠,轨道不偏,即使磨盘的齿槽都被磨平也毫无怨言。 末句典出《论语》“夺伯氏骈邑三百,饭疏食,没齿无怨言”。 从《茶具图赞》给“十二先生”起的字号官职和所批赞语中,我们可以直观地了解宋代茶具的品貌用途,也能看到这些茶具不但有不同的性格,还被赋予高洁的品德。 书中种种暗喻和典故,是当时文人擅长的文字游戏,如能心领神会,不但能读懂宋代的茶具,还会有与宋人神交之感。
建盏名家作品赏析 · 交流
欢迎关注公众号:建盏仙子
建盏名家作品赏析 · 交流
欢迎关注公众号:建盏仙子
咨询 · 购买正宗建阳精选建盏
请添加个人微信:zah147599888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