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宋代,最好的茶是建州的北苑贡茶,最好的盏是建窑建盏,然而那时候的盏不是现在这样直接上手拿的,得搁盏托上用。宋代最好的盏托是什么样的? 盏托的作用观察宋代的茶画会发现,茶盏和盏托常常一起出现,可谓焦不离孟。 我们今天喝茶采用泡茶法,不需要盏托,故而多数人对它感到陌生,但是在宋代,盏托曾是不可或缺的点茶器具。 直到今天,日本茶道使用天目茶碗点茶时,仍然会将茶碗放在盏托上使用,而且过程只能面对面传授,不允许录影,规格很高。 宋代的盏托,形制很像一个高台。
宋代的茶盏和盏托一同传入日本,前者被称为天目,后者就被称为天目台;材质有陶瓷、金属、漆器等,很多样化。 盏托和茶盏一样,也是分三六九等的。就如同宋代生产黑釉茶碗的窑口那么多,蔡襄等人最为推崇的还是建盏一样。如果珍贵的茶盏随便抓个大路货盏托搭配,总有些格格不入。 既然点茶是一门讲究的事,挑选盏托也不能马虎。 日本那边给国宝、重要文化遗产这些高级别的建盏搭配的盏托基本上是流传到日本之后自行搭配,或者宋代传过去之后混搭,经常有些违和。
那么正确的搭配是?答案就在宋人的书里。和建盏最相配的盏托是?盏托对于茶盏有多重要?与建窑黑釉盏最为匹配的盏托,应该是什么样的? 查阅南宋的《茶具图赞》或可窥见一二。该书作为中国第一本茶具图谱,集宋代茶俗之大成,总结出宋代点茶必备的十二种茶具,冠以宋代官职,称为十二先生。 该书毫不意外地将建盏作为茶盏的典型代表,并系统介绍了宋代点茶步骤中所需要用到的所有茶具。 书中认为,茶盏代表应为“陶宝文”,即建窑兔毫盏,盏托则应首推“漆雕秘阁”。 书中写道,“漆雕秘阁,危而不持,……而亲近君子。名承之,字易持,名古台老人。”
“漆雕秘阁”四字意为:此具复姓“漆雕”,指一种漆器工艺。而“秘阁”原指藏书之地,宋时有直秘阁官制,阁、搁同音,以秘阁称盏托,暗喻把建盏搁在盏托上这个动作,秉承《茶具图赞》一贯的双关幽默作风。 再其名为“承之”,意即承茶盏与茶之重。字“易持”,则指其“盏托”的真实身份,起便于端持之用。所号“古台”,指其外形似台。 其余句子大意是,点茶需要将茶盏预热,是会烫手的,有茶托才能用于持危,使之不颠。用盏托端着茶盏不怕烫,不会将茶盏打翻。 盏托是兔毫盏的绝佳辅助器具,用来给君子托举就饮,是极好的。
从《茶具图赞》的文本和配图上看,可以证实盏托在宋代点茶中的关键作用,自然也证明其对建盏的重要,不过还是有一些疑问需要分析解决。问题1:《茶具图赞》推崇的“漆雕”盏托,具体指哪种漆艺?实物究竟是什么样的? 问题2:《茶具图赞》为何认为这类漆器盏托是建盏的最佳辅助?要解答这两个问题,需要先了解漆器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扮演的角色,以及漆器的工艺分类。曾经无处不在的漆器漆器在当代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已经不常见了。
传统漆器使用的漆是生漆,也叫大漆,是天然植物漆,以漆树上采集的乳白色胶装液体制成,和现代工业社会人工合成的油漆不同。 我们的祖先从新石器时代起就已经用生漆加工器物,生漆制品性质稳定,无毒无害,而且容易加工(在古代而言,在现代和合成漆相比耗费的时间会长很多),可谓天赐的涂料。 中国人在几千年和生漆打交道的过程中,创造出了璀璨的漆器文化。
古人的首饰盒、胭脂盒、食盒、屏风、碗碟等都常以漆艺制作,还撰有专门的漆艺书籍《髹饰录》等(髹,音xiū,意思是用漆涂在器物上)。 漆器防蛀、防腐蚀、防水、轻便,而且历久弥新,便于保存。在现代漆出现之前,是很好用的材料。 许多传世的漆器,过了千百年,还光亮如新。 不过传统的漆器工艺耗时耗工(生漆采集是季节性的,制漆和上漆都要以年为单位,还得全手工),所以到现代主要以艺术品、奢侈品的姿态出现,比较少作为日用品。
其中剔犀和剔红,也就是《茶具图赞》中说的漆雕。名贵的剔犀与剔红“剔”指硬碰软的动作。 剔犀、剔红之所以称“剔”,就是因为这类工艺是一层一层地刷生漆,然后在漆半干的时候用刀加工出立体的纹样,最后的成品会非常惊艳。 这类工艺复杂繁琐: 第一,漆要刷很多层;第二,漆的软硬度要把握好,太软会粘刀,太硬就剔不动,必须得在软硬适中的时候剔刻。 漆雕对工匠的手艺,要求非常严苛。所以需要极大的成本。
自然成为漆器中的奢侈品。平民消费不起,都是显贵官宦才能使用。 这里就可以看出“漆雕秘阁”和建盏一样是宋代茶具中的奢侈品。不过具体来说,“漆雕秘阁”究竟是指剔犀还是剔红的盏托呢?答案也是有史可考的。漆雕秘阁究竟是剔犀还是剔红?宋代的剔红器皿,传世很少,而且刀法都比较浅,到元代以及明清才开始越来越深(刻得越深难度越大),而且剔红工艺的装饰纹样多为花鸟树木。 而剔犀工艺在宋代已经发展成熟,且采用的装饰纹样多为如意云纹,真相来了,《茶具图赞》中的“漆雕秘阁”白描图,纹路简直便是如此。
“漆雕秘阁”的真面目,应当是剔犀盏托无误。 素雅的剔犀盏托,与建盏天生一对剔犀盏托从身价和艺术性来说,都是建盏的绝配。第一、剔犀盏托工艺复杂,价格不菲,是宋代的顶级漆器,和宋代的顶级茶盏——建盏地位相当。 剔犀工艺需先以红、黑两色或三色(第三色多为黄色)相间,刷在胎骨上,直到相当的厚度后,斜剔出纹饰,故在刀口断面露出不同的色层。
第二、剔犀盏托的材质特性与建盏匹配。首先它防水耐烫,不怕被热水溅到。虽然瓷制、金属制盏托也防水,但是后二者太重了。 本身建盏就是厚重的铁胎瓷器,若是盏托和盏一样重,甚至更重,会给端盏的手带来不少负担,所以还是轻滑温润的漆器好使。 其次,漆器还耐碰撞,不需要轻拿轻放。 而且剔犀盏托耐久性很好,即使经年累月,仍然光亮如新,和宋代建盏千年后仍然斑纹清晰、釉色亮泽的性质一致。
第三、剔犀盏托的外观与建盏风格一致,审美上甚为协调。 漆器质感与金银器的冷艳亮丽殊为不同。而剔犀盏托又有粗看朴素,细看却内有乾坤的特点。
建盏名家作品赏析 · 交流
欢迎关注公众号:建盏仙子
咨询 · 购买正宗建阳精选建盏
请添加个人微信:zah147599888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