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面上流通的宋代黑釉盏
不乏水吉建窑之外的产品
如何分辨仿烧黑釉盏与水吉窑建盏?
由于宋朝皇室和上层社会士大夫的推崇,建盏的烧制工艺和艺术成就,影响到周边地区乃至全国。宋代许多窑场都竞相仿制与建盏相似的黑釉茶盏。 光是福建地区,就有几十处大大小小的窑口仿烧建盏,形成了以建窑为中心、闽江流域为主体的黑釉瓷生产体系。 市面上流通交易的宋代黑釉茶盏,除了水吉建窑的产品之外,也会有其他窑口的仿品。因此我们在第十问推出仿建窑系主要窑口(茶洋窑、遇林亭窑与东张窑)与水吉建窑产品的简易辨别方法。 宋元时期福建的黑釉茶盏产区,主要分布于闽江流域。古时候的陶瓷烧制,需要临近水源,闽江上游和中下游,都有不少窑口在生产黑釉盏。 闽江上游三大支流,也就是建溪、富屯溪、沙溪经过的流域,我们称为闽北区。三大支流中的建溪以南浦溪、崇阳溪、松溪合流而成。水吉建窑所在地就濒临南浦溪。 这一区域仿烧建窑黑釉茶盏的窑址,在南平多数县市和三明部分地区都有分布。其中主要窑口有南平茶洋窑和武夷山遇林亭窑。一、南平茶洋窑
茶洋窑位于南平市东南约25公里的太平镇茶洋村,临近闽江中上游的北岸,距离水吉建窑遗址不到90公里。其烧瓷规模较大,延续时间长,产品种类也多。 主要烧制的产品有黑釉、青釉、青白瓷,此外还兼烧白地黑花和绿釉等品种。其中黑釉系的茶盏主要仿造建窑的束口盏和敛口盏,年代多为南宋到元代。 1.造型
茶洋窑黑釉盏的造型在仿建盏的基础上,有形成自己的特点。 浅腹的敛口盏,在茶洋窑窑址中出土较多,形体偏矮,具有明显的个性。 而茶洋窑的束口盏,束口部分的曲折不甚明显,斜腹,盏心稍下凹。腹部弧度与建窑束口盏有些不同。 茶洋窑黑釉盏的修足也有自身特色。圈足矮,一般不甚规整,挖足较浅。部分产品仅仅略作浅凹,接近实心足底。 茶洋窑的多数中型束口盏,盏腹外壁的底部,会切削成齐直台面,与圈足呈直角相连,俗称“平肩”。平肩是茶洋窑黑釉茶盏的重要特征。 日本收藏的宋元时期传世珍品黑釉茶碗中,有一类被称为“灰被天目”,早期被日方认为是水吉建窑的产品,但疑点较多。后经过研究,中日学者达成共识,认为灰被天目应属于茶洋窑的产品。 如图6这只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收藏的灰被天目。其胎色灰,施黑褐色薄釉,外盏壁下部泛黄色薄釉,盏腹与足底交界处具有明显的“平肩”特征,挖足较浅,属于茶洋窑的典型器。2.胎釉
茶洋窑黑釉盏胎体多呈灰白或灰色,胎骨细腻紧密,也有部分灰胎、灰黑胎,胎骨显得粗松,有些产品胎体内层有裂隙或砂眼。总体来说含铁量比建盏低。 施釉方面,延续了建盏的露胎风格,不过施釉线一般不齐。釉层相对建盏较薄,部分产品有聚釉现象,偶见釉滴珠。盏腹外壁上部厚釉、下部薄釉的情况则较常见。 釉色有黑、酱黑、酱褐等,有些会带兔毫纹。兔毫的形态、底釉色泽一般较容易与建窑兔毫盏区分。茶洋窑的兔毫通常较细,且底色多偏紫。 此外,还有部分茶洋窑黑釉盏在口沿处施一圈浅淡的灰白釉,日本称这类茶碗为白覆轮,国内也引用这个说法为俗称。茶洋窑中的「白覆轮」一般圈足较规整,胎色较白。 综上所述,茶洋窑的典型特征,在器型、修足、胎质、釉色斑纹上都有体现。鉴定茶盏产地为茶洋窑,以及分辨茶洋窑与水吉建窑的茶盏,都可以参考以上特征。 灰被天目在日本茶道中很受推崇,至今在日本茶文化中有重要地位。而目前茶洋窑的茶盏在国内,价格相对亲民,较有研究价值和升值潜力,感兴趣的朋友不妨入手一些把玩。二、武夷山遇林亭窑
遇林亭窑遗址,是建窑系重要遗址之一,位于武夷山市星村镇北约5公里的遇林亭,与风景秀丽的莲花峰相邻,分布面积近6万平方米。 遇林亭窑是目前发掘出的,保存最完整的宋代古窑址之一,于1998年~2000年进行抢救性考古发掘。2006年被列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遇林亭窑距离水吉建窑不到60公里,产品以黑釉茶盏为主,这些黑釉盏的制作、烧成工艺深受水吉建窑影响。其年代范围在北宋中晚期至南宋中期左右,也和建窑兴盛的年代大致相同。 1.胎骨与修坯
遇林亭窑黑釉盏胎骨以浅灰和灰白色居多,少数青灰色,颗粒稍粗但很均匀。胎体含铁量明显比建盏低,也较建盏更为轻薄。 多数盏底露胎部分显得粗放,但修刀风格较为统一,在下半部分与圈足根部之间,多为斜削或近平切。圈足一般低矮,底面斜平,外高内低,斜削挖足,足心浅而平。2.器型
器型以束口为主,整体略矮,盏腹弧度也与建盏稍有不同。口径范围10~12厘米,高4.8~6.3厘米,足径3.9~4.2厘米。此外还有撇口、敛口、钵形碗等。3.釉面
釉色以纯黑、蓝黑为主,也见少部分酱黑、紫黑、酱黄色,釉层比建盏薄,釉面多有细密气泡针眼,少见釉滴珠,止釉线多外露。 口沿因釉向下流动变薄而呈褐色,有的器物釉面会有细短兔毫纹或不规则的褐色小斑点。 在黑釉上描画金银彩绘图案的茶盏,是遇林亭窑的代表产品,也是宋代黑釉盏中,除建窑铁系析晶釉盏之外的珍品。目前遇林亭窑的金银彩盏,完整存世品并不多见。 这类金银彩绘黑釉盏,在宋代有流传到日本,在日本被称为“金彩文字天目”,也被奉为珍品。遇林亭窑未发掘之前,这些传世品一般被认为是建窑所产。 但是此类金银彩盏,虽然整体风格与建盏接近,但从胎骨等细节看,还是与建盏有所不同,故造成研究者的困扰。 直到上世纪九十年代,遇林亭窑遗址的发掘研究成果公开,才为这类金银彩黑釉盏找到了原产地。 经中日两国陶瓷专家将窑址出土品与传世品对比辨识,金彩文字天目被确认为是宋代遇林亭窑所烧。 在所有的建窑系窑口中,遇林亭窑是唯一烧制金银彩绘盏的窑口。而遇林亭窑更是我国宋代窑址出土黑釉金银彩茶盏最多的一个窑场,传世品比同样烧制黑釉金银彩茶盏的定窑多出不少(定窑烧制的黑釉描金盏与遇林亭窑的产品有明显区别)。 遇林亭窑金银彩产品流传较广,宋时已远销广东、安徽等地及日本等国,国内除福建外,广东收藏较多。 因年代久远,遇林亭窑传世、出土的黑釉盏,多数鲜亮颜色都已脱落。安徽合肥出土的“孔雀梅竹纹”残件图案较清晰,脱彩不多。可以参考这只残件,想象遇林亭窑其他描金黑釉盏的原貌。三、福清东张窑
除闽江上游的两处窑口以外,闽江中下游的福州区,也有一处大规模生产黑釉瓷的窑口,即福清东张窑。 东张窑,也称福清窑,遗址主要分布在福清市西部东张镇辖区内。其烧造年代约为北宋中期至元代中晚期,产品以黑釉为主。 东张窑与水吉建窑直线距离约200多公里,位于闽江下游,距离出海口极近,是福建东南沿海最大的一处黑釉瓷烧造窑厂,生产规模与建窑接近。其黑釉瓷烧制工艺也与建窑有密切的关系。 东张窑的黑釉盏曾通过海运大量销往日本。经过中外专家的集体调研,证实该窑为日本文献所载“幅州盏(即福州盏)”主要原产地。 从烧造规模、烧造风格和海外贸易几个方面上看,东张窑都是建窑系窑口中,值得一书的窑口。 目前市面上也有不少东张窑的宋盏在流通交易,其价格普遍比宋代建盏低,但有时会被充作建盏售卖。如何通过典型特征分辨东张窑黑釉盏与建盏,也是新手较为关心的问题。 东张窑黑釉盏的产品特征 举凡建窑所产黑釉盏的流行款式,东张窑都有仿造。虽然东张窑的仿建盏品种尚属齐全,不过品质上还是不及建窑。 经过古陶瓷学家的调查发现,早期东张窑的仿品,尚有粗、精之分,随着市场扩大,为追求产量和压低成本,质量上就逐渐下降。 具体来说,二者区别如下。 1.造型
建盏一般造型规整,器型线条委婉流畅,修足干净利落,圈足内部浅挖平整。 东张窑黑釉盏转角处普遍存在明显的旋坯痕,作风较为生硬,部分产品在外盏腹下留有“跳刀痕”。圈足部分有的足根不齐,有的挖足未旋够一周。 其器型线条也与建窑束口盏有明显区别,尤其是腹部曲线,内收明显,已经形成该窑独有的风格,有说法称其为“捺腰式束口”。2.胎骨
建盏胎质匀称致密,坚硬厚实,含铁量高,胎色以灰黑为主。虽含有一些细砂粒,但并非淘洗不均所致,也不影响质地的均匀。 东张窑的坯泥则多数淘洗不精,常能以肉眼见到粗细不一的异色颗粒,气孔和砂眼也较为普遍。胎骨断面不平、质地粗松,比建盏轻薄。胎色上不少都是比建盏更浅的灰黄、灰红等色,也有较深的灰黑色。3.釉面
建盏釉层厚,釉色绀黑,施釉普遍达止釉线,多有聚釉现象,釉滴珠也常见。东张窑多釉薄,偶有厚釉与聚釉、流釉现象。 露胎边沿或露出褐色,黑釉部分也不乏黑色不够浓厚而偏紫的现象,普遍施釉不齐,常见似厚薄二层釉特征。 东张窑能仿出较接近建窑普品的兔毫,但毫纹多数不如建盏清晰挺拔。其釉料配方并不稳定,故呈色丰富多样,有些建窑不生产的品种,东张窑也在烧造。
建盏名家作品赏析 · 交流
欢迎关注公众号:建盏仙子
咨询 · 购买正宗建阳精选建盏
请添加个人微信:zah147599888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