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的贡茶制造工艺可以说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而这跟宋朝的建盏繁荣发展有着直接的关系。要研究,复刻,甚至重新恢复宋代的建盏文化,对于北宋贡茶的研究必不可少,及提炼这种喝茶方式所应该有的社会基础。 饼茶兴于唐朝,团茶初见雏形
先说唐代,甚至南北朝时期,大部分的成品茶都是饼茶。中间开一个圆洞,用绳子串成串,所以串就是茶饼的计量单位。 在运输中以串计量,到了嗜茶人手里,不论是买的还是受赠的,都以“片”来计,一饼就是一片,白居易诗“绿芽十片火前春”,就是十小饼新茶。宋代的茶也制成饼状,但茶饼的形状有了突破,贡茶使用龙凤形的模具,极具美观欣赏价值。
早在宋初即宋太宗年间,朝廷就颁下御用的龙凤模具,令建安照此打造,可见模具至少在唐末五代就已产生,但龙凤模具普通人不敢使用。贡茶,提炼于五代,团茶,进而延伸
五代时期随着北苑成为宫廷茶场,茶的制作一直在追求完美。福建所产的茶叶,与唐朝的贡品浙茶有所不同。闽茶的叶子较厚,味道较浓,再经过烹煮就更加苦涩,于是增加了数道淋洗工序,最大的改变是在制成茶饼前先将茶研成末,“蒸来细捣几千杵”(宋·葛长庚《茶歌》)。
这并不是宋代为了修贡而增加的工序,最早的记载是唐德宗贞元年间,常衮担任建州刺史期间,建州茶就研成茶末后入模,叫做研膏茶,这种制法被延续下来,五代的贡茶就出现了北苑研膏,外面有一层青黑色的膏状物。 后来为了减少研膏茶的味苦汤浓,又出现了加工更细腻、茶饼外观更有光泽的蜡面茶。之后,蜡面茶又被进一步精细加工,制成名叫“京铤”的团茶。贡茶,盛于宋代,制造达极致
宋太宗年间,建安又依照朝廷颁下的龙凤团模,打造龙凤团茶。宫廷令建安茶区打造龙凤团茶,也是为了“以别庶饮”,与百姓日用的茶饼区别开来。
而贡茶是当时茶叶的高端产品,在茶的制造上,走上了一条追求加工、工序繁复的道路,使茶叶远离天然形态,过多地带有人工制造的痕迹,到北宋末年达到极至,当时的统治阶级把贡茶作为一种封赏官员的重要物品,在茶品加工的难度上,在原材料的选择上都与其他民焙做了很大的区别。可见其在当时的政治,经济价值。
从团茶的生产加工变化,可以看出贡茶的发展不是一成不变的。从研膏茶,腊面茶再到"京铤",除了可以看出生产工艺难度变化外,还可以看出统治阶级需求变化。 在区别宋代贡茶与唐朝团茶,甚至后世贡茶最大的生产工艺区别应该是去膏。“去膏”与前面的“蒸来细捣几千杵”的研磨膏入模不是一回事,去膏主要是压榨其“苦汁”。这点工艺所费的时间为茶轻微发酵创造了可能。同时又是宋代建州贡茶最核心的工艺。团茶,发展引申工艺及阶级需求
从团茶的生产加工变化,可以看出贡茶的发展不是一成不变的。从研膏茶,腊面茶再到"京铤",除了可以看出生产工艺难度变化外,还可以看出统治阶级需求变化。
在区别宋代贡茶与唐朝团茶,甚至后世贡茶最大的生产工艺区别应该是去膏。“去膏”与前面的“蒸来细捣几千杵”的研磨膏入模不是一回事,去膏主要是压榨其“苦汁”。这点工艺所费的时间为茶轻微发酵创造了可能。同时是宋代建州贡茶最核心的工艺。“力尽其膏”!陆羽《茶经》中曾指出蒸茶时不要流膏,就是“畏流其膏”茶叶的精华就在其膏里。但是宋代茶人认为陆羽已被超越,身为建安人的黄儒就在《品茶要录》中气势很足地说:“昔者陆羽号为知茶,然羽之所知者,皆今之所谓草茶。何哉?如鸿渐所论‘蒸芽并叶,畏流其膏’。盖草茶味短而淡,故常恐去膏。建茶力厚而甘,故惟欲去膏。”膏去到什么程度?
黄儒说:“榨欲尽去其膏,膏尽则有如干竹叶之色。”这就到位了。黄儒接着指出,有些茶商为了使茶饼显得光亮,有意不尽去膏,那么味道就会比较苦。这种毛病叫“渍膏”。 宋代贡茶与一般民间茶最大的区别就是工艺上与用料上的差别。何况前人已经了,“建茶力厚而甘,故惟欲去膏。”建茶比江茶更壮实,茶梗更多,恐怕是其必须去膏的论据。再以宋代这种喝茶方式过时为论据,其实站不住脚的。宋代这种喝茶方式会在华夏断层是因为政治原因,与明太祖朱元璋罢团兴散有最直接的关系。宋代的茶是以发展演变的形态出现的,以基本符合方式社会的需求,以及统治者需求为存在的。 虽然贡茶制作之精,也是不断发展的。所以不以局部看问题。国内还有很多人在学习日本茶道,再看现在兴起的日本茶品店,你能说宋代这种喝茶方式过时?我们只能说遗憾罢了。
建盏名家作品赏析 · 交流
欢迎关注公众号:建盏仙子
咨询 · 购买正宗建阳精选建盏
请添加个人微信:zah147599888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