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盏文化

玉毫条达者上”中的“玉毫”指的是什么?

在《大观茶论》里宋徽宗赵佶用了整整一段的文字来描述自己喜欢的建盏。

“盏色贵青黑,玉毫条达者为上,取其燠发茶采色也。底必差深而微宽,底深则茶宜立而易于取乳,宽则运筅旋彻不碍击拂,然须度茶之多少。用盏之大小,盏高茶少则掩蔽茶色,茶多盏小则受汤不尽。盏惟热则茶发立耐久。”

那么,你知道“玉毫条达者上”中的“玉毫”到底指的是什么吗?


今天我们来重点讲讲这段话中“玉毫”这两个字到底包含什么意思。

我们先从“兔毫”的称谓说起吧。从古到今,建窑瓷器的收藏者可能都没有去思考过这个问题:古代为什么称建盏上面的毫纹为“兔毫”?为什么不称“羊毫”或者“狼毫”,为什么不称“兔毛”,而要称“兔毫”?对这个核心问题如果没有正确的认识,建盏毫纹的好坏就等于没有标准,建盏的鉴赏与评级也就无从谈起了。

北宋早期,人们对建窑盏的称谓是比较杂乱的,有“紫瓯”、“鹧鸪斑”、“兔毛”、“兔毛丝”多种称呼,唯独没有“兔毫”之说。而到了北宋中期,其他称呼渐渐消失了,取而代之的就是“兔毫”了。为什么后来对建窑盏的毫纹不再称“兔毛”,而要称“兔毫”呢?

道理其实很简单,早期建窑盏结晶毫纹分离不佳,经常关联在一起,整个盏呈现褐色。故名之“紫瓯”。随后,技术有了进步,毫纹可以分离开了。但是结晶呈丝状、比较散乱,与兔毛(兔毛丝)相似。故人们称之为“兔毛”。还有些毫纹结晶颗粒更大一点的,这就是“鹧鸪斑”了。

直到最后,毫纹结晶技术越来越成熟。此时的毫纹结晶饱满、圆润、修长,与当时文人墨客常用的紫毫(兔毫)毛笔的形状相似,方才有了“兔毫”之美誉。

那么,按照上面所分析的标准,麦盏君所理解的标准“兔毫”,应该是像毛笔笔端的那种形状,上部浑圆、饱满,下部修长、越来越窄。也有点像我们现在形容的的“蝌蚪状”。

“兔毫”纹的命名,从根本上奠定了建窑兔毫盏在文人墨客心目中的地位。在万般皆下品,一件浑身上下遍布着天然毛笔端形状的茶盏,自然是读书人心目中的神品。

景德镇陶瓷学院教授欧阳世彬认为:“玉毫”很可能是银色的兔毫,比较少。宋徽宗把它称为“玉毫”,把它的等级提得很高,因为玉在当时的地位比金还要高。


也有建盏爱好者大胆猜测,“玉毫”这两个字应该就是对釉面的描述。因为建盏的釉面和纹理是结合在一起的,釉里有纹,纹在釉里。“玉毫”两个字应该就是在说明毫在玉里的意思。这说明建盏的釉面莹身如玉,毫在玉里,玉中有毫。

那么,你认为“玉毫条达者上”中的“玉毫”指的是什么?

建盏名家作品赏析 · 交流
欢迎关注公众号:建盏仙子
咨询 · 购买正宗建阳精选建盏
请添加个人微信:zah14759988888

 

(0)

热评文章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