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盏文化

建窑器的点、线、面、变(一)

在中国陶瓷史上,福建北部建阳山区所出产的建窑瓷盏是一朵奇葩,也是中国人充分发挥聪明才智、因地制宜创造奇迹的典范。 建窑瓷盏的美是独特的,是反向思维 的代表。中国陶瓷自始烧以来就_直按照传统审美的思路发展,在器物的外观上追求颜色的清浅,故釉由黑变酱、再青、再白、再透明无色;在器物的形体上追求秀 雅轻薄,在保证实用功能的基础上强化装饰性。而建窑烧制茶盏则恰恰走了一条相反的路子,颜色深沉,形体厚重,大巧若拙、大雅若俗。而且建窑器的胎土、釉 料、制作工艺不变,产生出来的器具外观却千变万化,不相雷同,完全自然形成,是自身气质的表现,这也恰恰是中国传统文化所倡导、所推崇的。由于历史的原因,自元以降,建窑已经湮没了数百年,直到20世纪初,日本人山本由定找到建窑的窑址并作了详细的考察,由此揭开了建窑神秘的面纱。40 年代,美国人普拉玛教授也到达建阳水吉建窑窑址考察,回国后发表了详细的考察文章。这些活动让建窑重新回到了当代人的视野之中。但是,由于历史上关于建窑 的记载很少,因此相关的研究文章也并不多。本文试图对建窑器的装饰类型作一探讨,并找出其中的相关规律性,抛砖引玉,希望引起更多人对建窑器的兴趣并投入研究。建窑器的装饰和美感,可归纳为四种类型,即点、线、面、变。点是指建窑瓷上的各类点状油滴及鹧鸪斑。油滴又可细分为星斑油滴、雨点油滴和鳞片油滴三种。星斑油滴外观如闪耀的星星,周边带有芒;雨点油滴如雨天 之后在玻璃窗上留下的痕迹一般,如同一串串的珠子;鳞片油滴如鱼鳞般呈片状,层层叠叠,具有极高的观赏性和装饰性。它们的成因都是因为胎釉中富含的金属离 子析出所致,但是每种的具体成因又稍有不同。星斑油滴系在高温中铁离子正在析出时器物瞬间遇冷而产生的。雨点油滴是因为铁离子析出后,窑内依然保持高温, 致使铁离子因重力下坠而拉出兔毫丝来,此时突然急速降温,兔毫丝断裂,就形成了雨点油滴。仔细观察雨点油滴,还可以看到在油滴斑点之间多有细如牛毛的银色 线条相连。鳞片油滴的形成机理更为复杂,需要特别的釉料配方以提高铁、锰的含量,并在金属离子析出之后缓慢降温,使其慢速冷凝,形成层状叠压。目前市面上有许多高仿建窑油滴盏,主要是仿雨点油滴和鳞片油滴。仿品外观以肉眼初看与真品几无二致,但是置于放大镜下细看,则可看出其油滴是由于二次上釉而形成的,油滴凸出于低釉之上,且如水滴般下垂,因此还是不难辨别。“鹏鸪斑”盏乃二次匕釉烧成,并非建窑主流产品。线包括各类兔毫丝以及俗称“西瓜皮”的铁锈斑。兔毫丝是在黑或褐色釉层中透射出的均匀细密、状若兔毫的自然结晶釉纹,其成因与胎釉含铁成分高有极大的 关系,在高温烧制过程中,釉受热产生的气泡将熔入釉中的铁微粒带至釉面,当温度达1300℃以上时,釉层流动,富含的铁离子逸出釉面,向下垂流,冷却时金 属介质产生结晶并留在釉层表面,形成了细长似兔毫的条纹。建窑工匠最大的功绩就是发明了能控制并产生黑釉兔毫丝的特殊工艺。

建盏名家作品赏析 · 交流
欢迎关注公众号:建盏仙子
咨询 · 购买正宗建阳精选建盏
请添加个人微信:zah14759988888

 

 

(0)

热评文章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