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盏文化

从功能到审美,建盏经历了哪些转变?(二)

三、民族审美的回忆:完形结构的审美积淀

建盏作为宋代流行朝野的斗茶器具,不仅引起了当时其它窑厂的仿制,而且还对海外窑厂的瓷器烧制发生了很大影响(如日本的濑户烧、美浓烧、有田烧等)。建盏凝聚着的人的本质力量和人的一种自由自觉的创造力,它在本质上是一个社会现象,而绝非是单个人对它的喜爱之情。从现存大量的诗词中对建盏、茶的描写,可佐证建盏这一器形所具有的形式美,如浑厚古朴的造型、自然多变的釉色、美妙奇特的花纹、夸张的器形比例、独特的烧制工艺等。 根据审美积淀的观点,建盏正是因为其象征着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内容而使人们感到美。建盏之美不仅包括社会美、艺术美,还包括工艺美。在宋代的广泛流行中,建盏已经经过人的抽象概括形成一种美的样式,由于有众多的中介环节(如建盏制造者、使用者以及称颂者),使人们对建盏这一样式形成了全民族的审美形式。从北宋建窑兴盛时,当时的各大窑口争相模仿烧制建盏或黑盏可看出,建盏经过人们的广泛参与,将内容凝结在形式中,并形成一个“审美链”。当人们穿越千年的阻隔,再次审视建盏以及建盏符号时,是超越千年的对人的自由自觉地创造美的能力的凝神观望,是对建盏象征着对象化了的人的本质力量崇拜的确证,是内容在形式中的凝结,是展现着制瓷艺术的民族炫耀,是对以宋代精致、奢华生活为代表的新兴阶层生活方式的回顾。这样,建盏就从物的功用性上升到精神层面,从内容转化为形式,从功能到审美,转化为中国人身上汩汩流淌的血液,即穿越千年不愿舍弃的审美积淀。当我们透过建盏以及建盏符号再次进行审美时,更多的是完成中国人内心中的一种完形结构,即作为世界产茶、制茶、销茶、消费茶的国家,我们对有关茶的任何器物都有着异乎寻常的民族记忆,正如 china 和中国之间的指代关系一样,是永远说不清、道不明的关系。四、情操智慧寄托和视觉化形象狂欢

以建盏为符号的斗茶活动,在宋代实际生活中发展成了两种主要的饮茶形式:一为斗茶,“建人谓斗茶为茗战”;二是比斗茶难度更大的“分茶”之戏。“分茶”又称“茶百戏”。宋初陶谷《清异录》中的“生成盏”和“茶百戏”条,介绍了当时通过点注茶汤来幻化书法、丹青的分茶游戏。在宋代城市繁荣和商品经济发达的背景下,以新兴的市民阶层为对象,将单一的品茗活动,通过不同文化修养的参与者,将诗、画入茶,融技巧性、游戏性、娱乐性为一体,成为人们闲暇时间雅俗共赏、娱乐消遣的游艺活动。建盏作为“幻化物象”“盏里丹青”的独特载体,将不同阶层的人的“借物言志”“艺术创作”立时及地的呈现,将茶盏的“碗口圆形”转化为呈现艺术画面的“画布圆形”,使建盏器形所承载的圆形从物质层面向精神层面提升,融艺术创作的视觉性、思想性于感官品茗活动中,丰富了建盏的精神内涵。透过这一独特的茶器人们可以看到,建盏不仅体现了民间艺人精湛的制作工艺,还体现了宋代重文轻武、讲究生活品质、讲究生活情趣的日常生活,体现了古人的情操与智慧。根据德波的“景象社会”理论,现代社会已由传统的农业社会进入了工业社会,形成了视觉文化的消费时代,即已经从“机械复制”走到了“模拟仿像”的时代,图像正占据着我们的生活,以建盏为代表符号的“斗茶”活动,以新兴市民阶层为对象的主体定位,和现代社会逐渐兴起的中产阶级具有某种通约性。所以,建盏文化的再度兴起,正是一种消费时代的视觉化形象狂欢。因为民间文化的形象狂欢具有全民性和广泛参与性,在武夷山———一个因茶而闻名的城市,每年的茶叶博览会为全民的参与狂欢提供了条件,来自各地的名茶、精美的茶具,以及关注、消费茶叶的人们都在这一景观进行集体狂欢。建盏造型朴素自然,沉稳厚重,看上去十分普通,与那些色彩华丽、造型精巧的茶器比起来,犹如山中老翁与城里佳丽,有着几分土气,乍看绝不会马上入眼。但当你阅尽无数风光、看过无数繁华后,会发现建盏可贵之处就在于它的朴素、自然,没有过多修饰,完全是一副禅者本色,像那历经尘世浮华的隐士,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一派自在安详之态。

建盏名家作品赏析 · 交流
欢迎关注公众号:建盏仙子
咨询 · 购买正宗建阳精选建盏
请添加个人微信:zah14759988888

 

(0)

热评文章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