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盏文化

藏在油滴盏中的中式美学

欣赏建盏,不同人有不同视角。有人觉得建盏本身就很美,如黄庭坚词云:研膏溅乳,金缕鹧鸪斑;有人觉得建盏在使用的时候很美,如欧阳修诗云:停匙侧盏试水路,拭目向空看乳花。其实两种说法都对。

建盏器物之美的巧妙就在于每一处线条,都将装饰性与实用性高度统一不增不减,恰如其分。而它的釉色之美,亦离不开线条

油滴建盏,形成机理可以概括为浮萍机理(浮萍就是池塘水面上浮生的青萍)。当烧到1300℃左右时。在特定的物理化学条件下,釉开始形成液相分离结构,釉主体相分离出富铁的另一相。在重力与表面张力等作用下,富铁相易浮在釉表面层,随着过程推移,浮在釉面的富铁相越来越多。这些富铁相形成的液相小滴就像漂浮在水面的青萍,能够在液面上漂游,它们随机而遇,三五成群,拼合成一个个大小不同的包裹团。包裹团越大,其中的液相小滴也越多,但这些液相小滴仅仅挨在一起。没有熔为一体,就象一叶叶青萍靠在一起。当烧成进行到一定程度后降温冷却。在冷却过程中,当环境条件适合包裹团中的铁氧化物析晶时。便形成一滴建窑油滴。油滴主要分类:金油滴、蓝银油滴、红油滴、虹彩油滴等。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油滴的说法并不来自中国,而是日本。目前最早记载可追溯到日本应永年间成书的《禅林小歌》,用来形容如沸腾的油滴一般、呈点状分布的结晶斑纹。光源充足的条件下,把彩金油滴盏置于手中细细观赏,从盏口到盏底,金色的斑纹疏密有致地分布在整只盏的表面,不加修饰的美仿佛油滴流入的感觉。轻轻转动盏体,金色的斑纹在反射作用下五彩绚烂。

微距镜头下,内壁斑纹或交错,或重叠,彩金斑纹流动感立现,盏底反射出璀璨光芒,浩瀚而空灵。在陶瓷烧制时,哪怕能减少一个因素制约,难度就减少很多。在土与火交融的过程中,使建盏毁坏的因素很多,也就是变数很多。越难烧的釉色变数越多,任何一个变数没有掌握好,造成的缺陷不是一般的小缺陷,而是致命的。这是建盏在烧制方面一个鲜为人知的特点。就拿银色斑纹来讲,即使坯、釉、窑温都掌握很好,它还陷于斑纹变灰或斑纹消失这种一落千丈的险境中,不成功则夭折。好烧的釉色,这种落差就小,即使达不到优良,还会合格,外行人甚至看不出差别,良莠难分。用最简单的东西最简单的工序制作出最美的物品,这就是送宋代所推崇的极简,而建盏,则是宋代美学最直接的体现。

建盏名家作品赏析 · 交流
欢迎关注公众号:建盏仙子
咨询 · 购买正宗建阳精选建盏
请添加个人微信:zah14759988888

 

(0)

热评文章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