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人在皮也在骨,釉色是建盏的灵魂,器型是建盏的骨骼。胎骨不仅支撑建盏的架构,令其具备实用性与艺术性,亦在看不到的窑内,与釉中成份一同反应,兼修表里。
除了最为人熟知的传统四大器型外,建盏的胎骨还有什么门道吗?且看本文慢慢道来。一、要懂建盏,形与色缺一不可
北宋中期,福建转运使,龙图阁直学士蔡襄(1012-1067)在《茶录》(1054年)一书载:
“茶色白,宜黑盏,建安所造者绀黑,纹如兔毫。其坯微厚,熁之久热难冷,最为要用。出他处者,或薄或色紫,皆不及也。”
此句不仅论适合点茶的茶盏之产地为建安,颜色为绀黑,装饰纹理为兔毫,还点出其器型须微厚。短短40多个字,就已经蕴含如此多的信息量,蔡襄确实很懂建盏。
懂行的人会和蔡襄一样,不仅在意釉色,还在意器型和保温的功效,宋徽宗论茶盏时,也是一样。
建盏除了色彩斑斓的釉色令人称奇,其胎骨也大有学问,美感与功能性并重。蔡襄所说的“色绀黑坯微厚”,不少人只注意到“厚黑”之态,然而这个“厚”并不是一股脑地变得笨重,而是古代人经过无数次的实验下不断改进的符合人体工程学的“微厚”。二、建盏四大经典器型
宋代建盏的四大器型,一般玩盏的都比较熟悉,这里再简略介绍。
建窑产品以茶碗为主,其中盏型器占据建窑产品的半壁江山,以束口、敛口、撇口和敞口四种经典器型最为流行。这四种器型依照口沿分类。1、束口
因口沿以下有约1CM处有道注水线,故此得名。束口线的设计,能够在注水和击拂时约束茶汤外溢。是专为斗茶而生的经典器型。分为深腹和浅腹。
2、撇口
撇口盏因口沿明显向外撇,故此得名。撇口盏主要用于分茶。分茶最早源于唐代宫廷,分茶时大碗和小盏配套使用,大碗一般口径都在15cm以上,小盏口径在11cm左右。且撇口盏还便于清洗。
3、敞口
敞口盏也称“斗笠”,口沿外敞,易与撇口盏器型混淆,与撇口盏器型的不同就是口沿敞开而不外撇,功用基本都相同。常见中、小型口径,大口径的器型较为少见。
4、敛口
敛口盏指盏口沿向内收敛,故此得名。敛口盏造型丰满、手感舒适,器型变化也最丰富,常见中小器型,小型器的比例较高,样式也很多,主要作为饮茶的小杯。
以上四种器型,口沿各有特点,而不变的便是铁胎与施半釉,铁胎是建盏的标志之一,光是这铁胎就有许多门道在内。三、建盏铁胎的秘密
1、开篇所提到蔡襄的“微厚”一说,是怎么个厚法?是不是建盏的胎越厚越好呢?这个鉴赏的标准是什么?其实建盏的胎确实总体较他窑瓷器偏厚,但不是往笨重方向发展,而是有其技术与实用上的用意。
据现代科学分析检测表明,宋代建盏坯中Fe₂O₃(氧化铁)含量范围约在7%~10%,釉中Fe₂O₃含量约为5~8%。胎釉的含铁量都远高于其它窑口瓷器。
如此高的含铁量,能烧出精美的铁系分相-析晶釉的同时,也带来不少麻烦。建盏要出好釉色不易,要在含铁量高的前提下保持胎不变形也很难。
首先胎的收缩率大为增加,变形率增加,耐火度降低,如果此时还追求薄胎,遇到1300°以上的高温,基本不会有几个成品。适当加一些厚度,能增加塑性的成功率。如果厚得非常夸张,也不利于盏的烧制,使用起来也太重,这种厚也是需要把握一个度,而且在口沿渐变得稍薄。
建盏渐变式的“上薄下厚”,口沿相对于器体的其它部位而言偏薄,腹部的弧线是流畅而自然的,盏腹厚度随着曲线向下渐渐加大,直至足跟为最厚处。
如此,底盘稳固,重心在下,盏才能稳健,斗茶点茶时大力击拂也不会翻倒;口沿较薄,符合人体工程学,口感更好。
所以建盏的厚胎确有其事,但“厚”重要,“微”也一样重要。凡事讲究法度,而非过度。 2、建盏为什么要露胎,露胎的样子不觉得粗糙吗?建盏露胎的原因其实也是工艺上的考量。
宋代成熟期的建盏不仅需要厚胎,也需要厚釉,才能有足够的余地形成精美的毫纹,厚釉在高温下必然会向下流动,如果上满釉,釉粘底的概率就非常高。施半釉,露一部分胎,可以有效减少粘底。即使如此,还是会有粘底的产品出现,虽然如果少许粘底,釉色美观,还是会成为珍宝。
对于看习惯现代瓷器茶具施全釉风格的朋友而言,露胎的操作很少见,其实如果看久了也是建盏的一种独特艺术风格。
当时很多其他窑口甚至故意模仿这种露胎方式,即使不存在流釉粘底的问题。现在日本的一些师傅仿天目也会连露胎一起仿。
至于露胎部分是不是粗糙,其实老盏中露胎处平滑温润的不少,视觉上有颗粒感的也有(含有部分石英颗粒可以降低变形率),但是表面经过高温之后基本都不会刮手。前几年网上刚开始有收藏考古博主贴建盏的时候,有网友看到露胎就说建盏做工粗,认为是施全釉都懒得做,这是对建盏工艺没怎么了解导致的误解。
现代建盏手艺人在烧制建盏的时候,有喜欢颗粒细的也有喜欢颗粒粗的,要改变粗细只需要滤网用不同的目数即可。还有的师傅会在修胎的时候故意把露胎部分刮得毛糙,这属于各人的审美喜好不同。也不是手艺的高低。
而大家在挑选建盏时,根据自己的喜好来选择露胎的质地即可,无论是细质还是粗质都别有一番风韵,不必趋同。
3、建盏的圈足是什么情况,有一定的格式吗?建盏的足底业界称为“浅圈足”,形似玉壁,古朴优雅。
其实在宋代,圈足一般根据建盏的口径来调整比例,但比例不是非常严格,有稍大和稍小的,有修足非常工整精细也有较为随性的。
器型上新盏师傅有一些创新也无可厚非,修足风格就更是自由了。四、总结
由上面几点来看,建盏的四种器型为经典款,也是流行款,不过在此基础上,保持建盏总体的气质和铁胎的原则不变,在器型、露胎修胎等处是可以灵活地艺术创造的。喜欢仿古的朋友也可以找到极为接近宋盏的作品,喜欢有创新的朋友也有很大的选择空间。
近年因为建盏的曝光度越来越高,也较少人会觉得露胎就是糙了,审美多元化的时代是蛮好的时代,对非遗手艺的传承和发展是蛮大的激励。希望大家都能挑到心仪的建盏。
建盏名家作品赏析 · 交流
欢迎关注公众号:建盏仙子
咨询 · 购买正宗建阳精选建盏
请添加个人微信:zah147599888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