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盏文化

当中国建盏成了日本国宝

宋代是中国陶瓷发展的第一个高峰,各地窑口争奇斗艳,精品迭出。除了名闻天下的汝、官、哥、钧、定五大名窑之外,老窑口南方越窑、北方磁州窑、邢窑雄风犹存,浙江龙泉窑、陕西耀州窑开始大放异彩,后起之秀景德镇也已崭露头角。当时,瓷器以单色釉为主,青釉、白釉瓷平分秋色,然而,在偏僻的南方福建建阳,一向不为世人所重的黑釉建盏,却因茶而兴,异军突起。建阳窑,始烧于晚唐五代,盛于两宋,窑址位于福建省建阳市水吉镇。建窑瓷胎土多以含铁质较多的红、黄壤土粉碎加工,含砂明显,胎体厚重,含铁量高,烧成后胎体呈黑、灰黑、黑褐色,向有“铁胎”之称。建窑瓷以日用器为主,尤以品茗的茶碗即建盏最为知名。建盏最大特点是釉中铁结晶在烧制过程中形成的独特窑变斑纹,最受推崇的纹饰有三类:一为兔毫纹,斑纹呈条状,有黄、白两色,故又有金、银兔毫、玉毫、兔斑等别称,传世建盏多属此类;二为油滴纹,釉面呈油滴形结晶;三为“曜变”纹(日语,意为光彩夺目的窑变),在不规整的油滴周围出现窑变蓝色。后两种传世品数量稀少,尤为珍贵。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宋金元时期的黑釉碗、盏、盘,多为兔毫纹,油滴纹仅数件而已。考古发掘出土的宋代建窑黑釉茶盏精品,也多为兔毫盏,油滴盏屈指可数。唐代,饮茶已风靡士庶,并臻于成熟。其标志之一,便是讲求汤色与茶器的完美配合。唐代流行煮茶法,即将饼茶碾成细末入水烹煮,再加盐等调料,故茶汤色丰富多彩。但自晚唐五代开始,煮茶法渐趋式微,点茶法逐渐流行。宋朝瓷业繁盛,五大名窑均有大量茶碗生产,龙泉窑和耀州窑也有非常精美的茶碗应市,景德镇烧造的影青瓷,胎薄釉白,呈半透明状。但这些茶碗当时都并不受欢迎,原因就在于,宋代点茶茶汤颜色尚白,青瓷、白瓷、影青瓷都无法映衬汤色之美,唯有深色瓷碗方能实现。于是,色尚深黑的建窑茶盏悄然登堂入室,成为茶器的主角。建盏脱颖而出,大行其道,固然与宋代宫廷、士大夫阶层点茶文化的兴起和斗茶的风行密切相关,但两个关键人物的居间推介与推重至关重要,那就是蔡襄和宋徽宗。北宋初期,宋太宗即在福建建州北苑建立贡茶园,福建转运使丁谓专门制作八饼一斤的大龙凤团茶,供奉内廷,北苑贡茶开始声名鹊起。宋仁宗庆历六年,著名书法家蔡襄任福建转运使,亲自监制北苑贡茶,他改进工艺流程,选料更为严苛,制作出更加精细的小龙凤团茶,合二十饼为一斤,因品质超卓,引发朝野茶客疯狂追捧。蔡襄在《茶录》中详细记载了“点茶”和“斗茶”的工艺特点,茶器蔡襄推崇建盏,《茶录》“茶盏”条称:“茶色白,宜黑盏。”宋徽宗赵佶不仅是丹青圣手,还是品茶高手,闲暇时还为群臣碾茶、点茶、分茶,其所著《大观茶论》是对北宋品茶文化的系统总结,也是中国茶文化史上划时代的著作。在论“盏”时明确表示,选用黑釉盏是因其能与茶色相互对比映衬。热爱建盏的不仅是宋人,日本人对建盏的热爱也不遑多让,甚至超过了宋人。

日本仰慕、学习中华文化,继承了宋人酷爱饮茶这种风雅之事。宋代茶盏和点茶法,也东渡日本,风靡日本四岛,被日本人广泛接受,并发展成今日的“茶道”。建盏和其他黑釉茶盏,最早大多由日本留学僧人携带回国。在日本古文献中,建盏与其他中国黑釉盏有明确区分。因留学僧人多在临安城外天目山上的寺院中学习,对于不明产地的黑釉茶盏,在日本便有了一个笼统的名称——天目盏。朴拙沉静的建盏,是茶道的当然主角,令日本茶人痴迷。明代以后由于中国建窑停烧,存世建盏变为绝品,成为神圣的国宝级宝物。目前被日本定为“国宝”的陶瓷只有十四件,其中八件来自于中国,八件中则有三件是“曜变天目”。三件曜变天目,一件藏静嘉堂文库,一件藏大阪藤田美术馆,还有一件收藏于京都大德寺龙光院。此外,东京国立博物馆藏南宋建窑黑釉盏,被认定为“重要文化财”;九州国立博物馆藏南宋建窑黑釉油滴天目盏,被认定为“重要文化财”;大阪市立东洋陶瓷美术馆藏南宋建窑黑釉油滴盏,被认定为“国宝”。

建盏名家作品赏析 · 交流
欢迎关注公众号:建盏仙子
咨询 · 购买正宗建阳精选建盏
请添加个人微信:zah14759988888

 

(0)

热评文章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