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元时期,由于建窑的兴起和斗茶习俗的流行,邻近的周围地区,受其工艺技术的影响,群起而竞相仿制建窑的黑釉瓷器,形成庞大的窑业体系,与当时南方地区发达的龙泉青瓷窑系、景德镇青白瓷窑系,大有分庭抗礼之势。
建窑瓷系窑址集中公布于闽北、闽东以及江西、浙江、安徽等地。以下选择其中的中处窑址予以介绍,它们具有生产规模较大、产品数量多、个性特色鲜明的典型特征。01
武夷山中金彩碗
闽北武夷山市星村镇遇林亭窑址,坐落在武夷山风景区地带,面积达6万平方米,经1998年发掘,已发现龙窑基址、淘洗作坊遗迹,出土一批瓷器、窑具等文物。窑址的年代在北宋中晚期至南宋中期左右,与建窑旺盛的年代相一致。
该窑的产品以黑釉瓷器为主,各式器形、制作、烧成工艺都与建窑相类似,与建窑的明显区别是:胎色以灰白、灰色为主,部分碗类的腹部外壁下部呈现釉水厚薄似二层釉的特征,即厚釉底部还显露局部被氧化成红褐色的薄釉。在黑釉碗上描画金彩图案,是该窑的显著特色。考古发掘的出土标本中,发现一些黑釉碗盏釉面上有描痕迹,系金彩脱落所致,有龙、凤、鹤、松、竹、梅、兰花等图案及“福海山寿”等吉祥文字。该窑黑釉金彩的传世品,多流传到日本国,以往或被误认为是建窑产品,或判断为建窑系为品但不明确具体产地。遇林亭窑址考古出土品的发现,使这一问题明朗化起来,经中日两陶瓷专家将窑址出土品与日本传世品互相比较,终于澄清产地,从而获得确认。
02
“灰被天目”出茶洋
茶洋窑位于福建省南平市东南约25公里,分布在茶洋自然村的东、西、北三面环山的山坡处,南临南福铁路及闽江。该窑创烧于北宋中期,是一个以青釉、青白釉、黑釉器共存,集龙泉窑、景德镇、建窑、磁州窑和吉州窑等窑系于一身的民间窑场,凭借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便利的水运交通,其产品不仅供应国内市场,还销往海外。
据《南平县志》记载,宋代这里设有金砂驿,元代改名茶洋驿,明、清沿用。当地日照充足,雨量充沛,森林植被茂密,境内溪水长流,瓷矿土资源蕴藏丰富,水运交通便利,是发展制瓷业的理想之地。宋元之际,茶洋窑生产规模最大,烧造时间最长。主要生产社会生活日用品,兼烧制陈设供器、玩具等。产品以碗类器为大宗,其余有杯、盘、碟、盏、洗、壶、罐、炉、钵、盒、枕、水注等。
茶洋窑黑釉茶碗,其釉色呈黑色、褐色、酱褐色,部分有兔毫纹,施釉不及底。腹外壁上部厚釉,下部薄釉的现象较为常见,疑似施有二层釉。茶碗胎体因含铁量较低,多呈现灰色或灰白色,少量呈灰黑色。相比建窑的茶盏,其碗口较为宽大,腹部较浅,器型外壁露胎处常见轮旋痕。03
“幅州盏”即福州盏
福建省福清市东张镇有石坑村和半岭村,石坑村废窑堆积有厝后、宫后、石马头山三处,东张是闽东南沿海最大的一处黑釉瓷器窑场,生产规模与建窑不相上下。黑釉瓷器仿建盏的束口碗和敛口碗类型,有中、小型器。
东张窑的仿制建盏胎骨呈色以灰色为主,有深浅之别,灰红、灰黄色、灰黑色也有一定比例,胎体较建盏稍薄,胎质粗疏,砂粒疵点、棕眼现象比较普遍,不如建盏匀密坚致。釉水呈色有黑、蓝黑、黑褐、青褐、褐色,釉层较建盏稍薄,也有垂釉和流釉现象,施釉不及底,器腹外壁下部常见似厚薄二层釉特征。釉屋中也有呈现如建盏的蓝灰、褐色兔毫纹。04
独树一帜“吉州窑”
宋元时期南方地区还有一处以黑釉瓷器与建窑齐名的窑址,这就是位于今江西省吉安市的吉州窑。其胎米黄、黑紫,其釉也黑,其纹也有兔毫、鹧鸪斑。但碗体的卧足,碗胚施化妆土,施二次釉,还有木叶、剪纸、梅花和玳瑁之类的花纹,皆为建盏所无,形成独呈风韵的工艺技术特色。
吉州窑产品的胎有两种:一是瓷胎,有土黄色、米黄色和灰青色;二是缸胎,有酱紫色和泛青的紫黑色。无论是瓷胎或缸胎,其胎质都比较粗松,胎体厚重。器物有碗、杯、盏、瓶、罐、炉、枕、盒、玩具,人物佛象等。釉色有青釉、白釉、青白釉、黑釉、绿釉、酱釉等多种。
至于宋元时期的河北、河南、山西、四川等地也烧成黑釉碗盏,有兔毫、类鹧鸪斑油滴产品,但胎釉构成因素与建盏相区别,各具特点。
建盏名家作品赏析 · 交流
欢迎关注公众号:建盏仙子
咨询 · 购买正宗建阳精选建盏
请添加个人微信:zah147599888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