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建盏的器型,应采取宜粗不宜精的分类原则,也就是说,窑址出土的宋代窑工捏着玩的不在讨论的范围。标准是什么呢,仅就作为茶具的建盏,包括馆藏和出土的常规器型,进行探讨即可。
常规的分类方式中,建盏的器型有四大类,分别是束口、撇口、敞口、敛口。每种器型的盏功用有差别也有重叠,这与宋代盛行的点茶(斗茶)法,密不可分。我们所讨论的实用方式,也只能是宋代的,而非现代的饮茶方式。建盏四种经典器型
建盏最为经典的器型即是束口盏,束口盏的产生,可以说是完全配合斗茶的。从束口线的设计上来看,一是为了防止注水时水冲出盏外,同时在点茶过程中,束口线又利于手指稳稳的掐住盏,不至于翻折。实用价值之外,从线条的美感上来看,峻拔的斜壁冲到盏的上部折回一条,随后在最顶端向外微微敞开,也非常符合宋人审美,兼有峻拔、内敛、飘逸之感。
时至今日,日本茶道中,这种束口盏仍然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从千利休(1522-1591)开始创制的,一直延续至今的日本最大茶道流派里千家,在重要的仪式上,仍然使用束口盏献茶。束口盏的大小比例并非统一的,主要分为深腹束口和浅腹束口,都是斗茶用器。深腹盏口径一般在12.5cm±1左右,高度在7cm±0.5左右。浅腹盏底足足径和深腹盏略同,内宽也相当,仅高度腰斩三分之一,一般口径在10.5cm±0.5,高度5cm±0.5。
束口盏中刻写“供御”、“進琖”两种底款的形制是特殊的,顾名思义,供御和進琖是宋代皇室订制的。建窑虽为民间窑口,但据推测,这两种类型茶盏,宫廷使用的年代约是在1107-1180年,按此估算,建窑正式被宫廷使用时长达70年。在“斗茶”这个实用范围内讨论,供御型的建盏更适用于斗茶。首先,盏内底部更宽大,内空较大,利于茶筅搅动茶汤。其次,盏壁也比常规束口盏薄,修坯更为精良,外形饱满,束口的幅度较小,显得较为纤秀。
宋代官方用器,形是第一。所谓形立即立,莫不如此,比如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一件“律”字款的深腹束口盏,器型之气势逼人,通脱峻拔之感从简单的线条上,显而易见。接下来是撇口盏,形制不一,但和束口盏相比,功用则有区别。一般认为,束口盏适用于斗茶,而撇口、敞口盏则是适用于点茶。我们先从几幅辽、元时期壁画中看一下当时点茶场景。
所用点茶盏均是撇口或敞口。实际上,无论是从墓室壁画,还是宋画中,束口盏都没有出现过。从应用场景来看,点茶是比较常见的饮茶方式,而斗茶则更具游戏的娱乐性,准确的说,斗茶的规格更高,对技术要求更严格。
此外,撇口、敞口盏的造型,便于叠摞摆放,不占据过多空间。所以在宋代商业发达的情况下,茶肆这种售卖场所,更需要这种类型的茶盏。补充一说:斗茶存在竞技性,所以流程复杂,对茶盏实用性要求较为严苛,束口盏应运而生。点茶则比较随意,使用场景广泛,在宋代,斗茶之风甚为盛行。以下是撇口、敞口诸种各异形制,不一而足。
最后是敛口盏,宋代建窑的敛口盏烧制有一定比例,多数是小器,口径从8.5-14.5不等,用途亦是用于点茶,无需赘言。其中属于敛口类型的钵型盏值得一提。钵作为禅僧化缘的用器,也多做饮食器,佛教崇尚饮茶,有“禅茶一味”之说,是指茶与禅本身就有共同之处。茶是僧人坐禅打坐时,可助通夜不眠,同时也有利于消食。也因此中国茶、茶器、茶文化,是由僧人传入日本的。
建盏名家作品赏析 · 交流
欢迎关注公众号:建盏仙子
咨询 · 购买正宗建阳精选建盏
请添加个人微信:zah147599888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