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盏文化

神秘哥窑的4大特质,你可知道?

自明代以来,人们对哥窑瓷器产地的认识始终未能统一。或认为产于龙泉地区,或认为产于杭州老虎洞窑等;生产年代上也有“宋代说”、“元代说”等不同观点。总之,它之窑址未详,年代不解,再加之名称上的异议(传世哥窑、龙泉哥窑、又或称官窑),使得哥窑至今成为陶瓷史上最具神秘色彩的一大窑口!但无论如何,一件件传世哥窑精品却为我们展现了另一种别样风情,我们通过自它问世后,各朝各代对其疯狂仿制,也能看出后世对它膜拜有加。尤其到了清中期,乾隆皇帝对其推崇备至,使其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峰!

那么,哥窑之美,其独到魅力到底在哪里?从烧制上讲,它的断裂本身是为一种缺陷,却又为何开启了一种新形态审美?下面我们就从哥窑最神秘的四大特质,来看看老祖宗们是怎样在这一器一物里,化腐朽为神奇,人为创造出变幻莫测、鬼斧神工的艺术效果。作为五大名窑之一的哥窑,属于青瓷瓷系,因为烧制时的瓷土中,含铁量较一般瓷土高,所以会呈现出色彩上的变化,釉色上多以粉青、月白、青黄等色为主,清雅素朴。因为窑变作用,釉色时常多显出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色泽。

当然,除开釉色上温润如玉,深浅不一外,哥窑釉层上独特的开片裂纹,也成为了它的经典标识。这些裂纹,有疏有密,有粗有细,有长有短,有曲有直,这种自然形成的“缺陷”,平生出一种特别的美感,于是人们从中得到启发,从而总结经验,有意识去的进行人工干预。在能工巧匠们逐渐掌握这种裂纹技术之后,开始使这种错落有致的方式更加具有装饰意味。并总结出一条在今人看来仍然可作审美最佳法则的定律,即:大器开小片者,小器开大片者为最佳。

这可以说是我们提及哥窑时最常提及的一点,传世宋代哥窑器釉质莹润,通体釉面被粗深或者细浅的两种纹线交织,形成了大小不一、自然而不规则的或密集或疏落的冰裂状网纹。其网纹之色浅黄者宛若金丝,细黑者如同铁线,二者互相交织,后世历代收藏者称其为“金丝铁线”。也同样是因为瓷土中含铁的原因,哥窑器在口沿稍薄处经常会露出胎色,略微呈紫色;而在底部则因为没有施釉,露出原始的铁色,所以合起来就并称“紫口铁足”。

我们说“紫口铁足”现被当作传世哥窑器的基本特点之一。它是如何形成的呢?其实一开始也是无意之举。

宋代哥窑胎质坚细,瓷器口沿尖窄,厚釉在瓷器口沿不能存留,垂釉多在口沿边稍下处形成略微凸出之环形带,因口沿处胎骨略黯而被称之为"紫口",此为宋哥窑瓷之一绝,尽管以后历代有许多仿宋哥窑,但在烧制上皆未能臻此绝艺。

而为了避免器物与垫烧的垫饼粘连,足部无釉露胎,故而呈现出铁黑色,称“铁足”。如此一来,细腻瓷釉衬以坚质胎土,刚柔并济,朴雅交融。此为哥窑最主要、最奇妙、最令人称道、又最被人忽视的特征。

传世哥窑的瓷器釉面之所以润泽如酥,其秘密就在于釉层里的气泡。它们在高倍放大镜下观察犹如一个个小珍珠堆集在一起,俗称“聚沫攒珠”。其中,釉内气泡细密像颗颗小水珠一样的,我们称之为攒珠子,另外一种较大的称之为聚球。大大小小布满整个器身。
更神奇的是,哥窑大小不同的两种气泡,其排列形式不是间杂错落,而是较为整齐地排列在一起。一般来说,聚球式的气泡比攒珠的气泡数量要少得多,大多呈圈形整齐排列在器物之内壁,类似一个很厚的环。喜欢哥窑到骨子里的人,都视这种特质为其最迷人的一个地方。

同时,陶瓷大家孙瀛洲先生在其论著《元明清瓷器的鉴定》中,还将这点作为区分真假哥窑的一条必不可少的重要依据。其在文中如此写道:“如官、哥釉泡之密似攒珠……这些都是不易仿作的特征,可以当作划分时代的一条线索”。

那么,这些气泡到底起到什么作用呢?它们能使射入釉层的光线发生散射,致使釉面呈现柔润如玉的质感,在外观上与人们观察普通玻璃质釉所获得的视觉效果完全不一样。

目前,存世的哥窑大多藏于故宫博物院、中国国家博物馆、上海博物馆等各大博物馆。虽然传世哥窑因量少而倍显珍贵,但令人欣慰的是,有一批优秀的陶瓷匠人从未放弃对传统的探索,甚至在各自的努力下,成功恢复了失传千年的哥窑技艺。

建盏名家作品赏析 · 交流
欢迎关注公众号:建盏仙子
咨询 · 购买正宗建阳精选建盏
请添加个人微信:zah14759988888

 

 

 

(0)

热评文章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