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盏文化

论鹧鸪斑建盏(二)

3 关于建盏珍品的认识

有人认为,凡是底足刻有「供御」或「进琖」的建盏就是珍品,因为它是专供皇室使用的,显然其制品等级高于民用。如黑釉白斑盏不仅底足刻有「供御」铭,且发现稀少,不言而喻就是建盏珍品了。

事实果真如此吗?认为,只要我们深入实际,认真考察建窑的特点,就不难发现,如此判断建盏珍品过于草率。对于现代人来说,黑釉白斑盏因年代久远,又是稀有之物,或许值得宝贵。但对于宋代人称颂的「珍品」,却只有那些艺术品位高,尤其是难以重复制作的建盏才名副其实。下面我们从三个方面来剖析油滴与黑釉白斑盏何者为珍品的问题。3.1 从烧制难度比较

现代科学研究表明,建盏的坯的铁含量高达8%左右,釉的铁含量高达7%左右。高铁含量的坯料与釉料是形成建盏斑纹的必要条件,因为建窑釉是铁钙系分相析晶釉,铁含量不足就不能达到过饱和析晶。建盏的斑纹就是釉料在高温阶段产生一系列物理化学变化后铁氧化物在釉表面层析晶留下的痕迹。而温度与气氛对于析晶过程的影响非常明显,以至出现烧制条件差之毫厘而釉面斑纹外观却失之千里的结果,我们从同一件建窑上不同部位的花纹都可能存在明显差异的现象可以证明这一点。

再则,建盏釉高温流动性大,温度过高,易造成流釉粘底,温度过低,斑纹又无法形成。建盏的坯体在高温阶段容易产生起泡和变形等缺陷,严重影响建盏的成品率。

上述建盏的坯釉性质决定了烧制一件斑纹优美的兔毫盏的难度。而油滴建盏的烧制比兔毫更难,因为在釉流动性大的情况下要使晶点保持住斑点状而不留成条纹,需要更加苛刻的条件。对此,即使现代手段也难以得心应手。

宋代建盏是在龙窑中用还原焰烧成,釉料又是用植物灰做溶剂配制的,其釉料组成、烧成温度与烧成气氛三大烧制条件都难以准确控制。从现存的油滴建盏实物和古窑址难以寻觅到的油滴残片可以推断,油滴是在烧制兔毫时偶然出现的产物,宋代窑工无法在某一事先特定的建盏上烧制出这一品种,所以油滴的烧成几率很小。

黑釉白斑盏其釉面白斑是人工点上白釉再入窑烧成的,白釉的化学成分分析数据表明与普通白瓷釉相似,实践证明制作这种建盏的工艺简单,现代仿制并不难。由于黑釉白斑盏能够在某一事先指定的建盏上较易烧制成功,无疑黑釉白斑盏的烧成几率比「油滴」烧成几率大得多。

烧成几率的大小反映出烧制的难度,据此可知,「油滴」的烧制难度之大是远远超出黑釉白斑盏的。
3.2 从实物存量比较

从陶谷在宋初关于鹧鸪斑盏的记载和宋代几位诗人留下的诗句中我们可以得知,鹧鸪斑建盏在斗茶盛行的宋代深得人们的喜爱,并且有相当数量在民间流传。

根据现有的资料初步统计,至今被世界各地收藏的完整的油滴建盏有十余件,而油滴残片的数目虽难以统计其数量当会更多,因为这些残片除了窑址上尚未出土的之外,已出土的又分散在各处,虽然如此有幸见到的油滴残片就已有十几片之多。而黑釉白斑盏的完整实物至今不见报道,关于相关残片的信息也很少。据福建博物馆曾凡先生谈:这类残片在1988年首次发现之前,有关部门在近四十年的调查中都不曾发现过,此后,他见到的也极少。从现存实物与历次古窑址实地调查的结果来看,油滴具有相当数量,且明显多于黑釉白斑盏。

于是出现这样一个问题:黑釉白斑是可以在某一特定的建盏上易于烧制的产品,如果它是宋代人喜爱的茶盏珍品的话,为什么遗物会如此之少呢?窑工为什么不多加制作呢?难道价值规律在属于民办性质的规模宏大的建窑中不起作用?

显然,我们只能得出这样的推论即黑釉白斑盏并不是那种当时「茶家珍之」的鹧鸪斑盏。
3.3 从斑纹的本质和艺术效果比较

由于建盏的坯釉性质(内因)和宋代烧制条件(外因)构成了建窑烧制建盏的成品率低,釉面斑纹变化莫测,优劣差别大这样一个重要特点,从现存的实物和废址堆积如山的残片可以看出,兔毫盏的条纹有粗细、长短、疏密、清晰与否等等之分;条纹色彩有金、银、黄、灰等多种;而变形、起泡、粘底、过烧或无斑纹的残片满目皆是。并且玉毫条达的银兔毫所占比例很小,斑点状花纹的油滴亦十分稀少。所谓「毫变盏」的碎片在窑址上至今未见,而只能从熟件被日本珍藏的曜变碗上可窥其面目,而这几件油滴和曜变的斑纹也各不相同。

建窑产品的上述烧成斑纹偶然性的特点是解释建窑许多问题的基本依据。
(1) 建窑胎釉烧成特点决定了建窑在世界陶瓷史上的地位

在斗茶盛行的宋代,建盏能够独受青睐,其魅力主要在于建盏黑釉表面的斑纹多种多样、绮丽多彩这一奇特的艺术效果上。如果没有釉面斑纹,则只是普通的黑釉盏,即使坯质再好,建窑也不会有太大的特色;如果各件建盏釉面斑纹千篇一律或优劣差别不大,那建窑就不会有什么名扬天下的奇珍神品了。在建窑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建盏珍品是在偶然中又是必然会产生的土与火高难度结合的产物,也是凝集众多窑工集体智慧的结晶。所以说,建窑在世界陶瓷史上所处的重要地位是由建窑产品的胎釉配制及其烧成特点决定的,因为它蕴含着令人神往的迷一般的建窑最本质也是最丰富的内涵。
(2) 建窑上述特点决定了建窑只能是一个民办性质窑,「供御」、「进琖」铭不能作为判断建盏「珍品」的依据

从建窑烧造自然斑纹的偶然性的特点可以推测,假如某一条龙窑由官办专烧贡品的话,一则难以保证精品的数量,二则所剩众多斑纹平常或无斑纹的建盏难以处置,所以从烧制成本考虑贡品只能是从众多民间龙窑烧制的无数建盏中挑选出来的精品。由朝廷建设窑炉去烧制这样偶然性很大的精品是不大可能的。

另外,建窑产品的烧造特点也决定了建盏珍品很难在底足刻有「供御」的建盏上烧制出来。从现存实物可以看出,刻有这样字样的兔毫残片很少有釉色绀黑、玉毫条达的效果,而日本收藏著名的曜变和油滴珍品底足却没有刻「供御」或「进琖」这类铭文。

据上面分析可知,在保证贡品质量与数量前提下,作为贡品的建盏底足不可能都刻有「供御」铭,而刻有「供御」铭的建盏只能有极少量遇上能烧成精品而被选入皇宫。

总之,底足刻有「供御」或「进琖」这些外观现象反映不出建盏「珍品」的本质,所以不能以其作为判断珍品的依据。(3) 建窑上述重要特点决定了判断建盏珍品的首要条件

现在有些人,把建盏废品当宝物收藏研究;或见到斑纹特殊的就标新立异套上一个珍品名称;或从碗口的金扣、银扣、铜扣来论品位高低;但也有人认为各种不同花纹的建盏仅是花色品种不同而已,没有多少贵贱之分。这些情况都反映出有必要区别出建盏珍品的重要性。

认为,判断建盏珍品的首要条件是,建盏的斑纹必须是由灰釉在窑中烧成时天然形成的,并且是优异的。这是由建窑特点决定的,它才能反映出建盏斑纹的本质和艺术特征。

斑纹的本质包括构成斑纹的物质和形成过程,如兔毫、油滴、曜变构成其斑纹的物质是灰釉中铁氧化物析出的晶体;斑纹的形成过程是在窑中烧成时天然形成的。这些建盏是建窑的主产物,它们能充分体现建窑的特点,具备建盏的特有风格。而黑釉白斑盏形成斑点的物质是后加的白瓷釉,不是铁氧化铁晶体,斑点的形成是靠人工装饰的,所以其斑点的本质与油滴根本不同,它不反映建盏独具的艺术风格和特色。
具有优异斑纹的建盏说明是从大量的建盏中优选出来的少数斑纹特殊而美丽的精品,这些精品才称得上珍品。例如,玉毫条达的银兔毫盏,其釉面斑纹流畅通达,银白似玉,所以会被称为上品(「玉毫条达者为上」)。但『大观茶论』所指的「上品」仅对兔毫这一类建盏而言,建窑还有象油滴、曜变这些具有奇异斑纹的建盏,这些建盏中的精品却比兔毫盏的上品更为珍贵。这不仅因为其数量十分稀少,而且因为这种瑰丽而典雅的斑纹为自然形成,不可重复,所以不愧为窑中之宝。而黑釉白斑盏制作工艺简单,釉面斑点显得单调、呆板,若大量制作必然千篇一律而艺术效果不佳。试想,如果这样的茶盏就是建盏珍品的话,建窑会久负盛名,著称于世吗?

认为,黑釉白斑盏仅是建窑某一历史阶段的产物,只是窑工为增加品种搞的一点新花色或是为弥补自然形成美丽斑纹之困难而采用的应变措施而已,类似这种用人工装饰花纹的建盏还有多种,在此不一一细述。

通过上述三个方面的比较分析,可以得出如下结论:油滴才是建盏珍品。黑釉白斑盏不是建盏珍品,它不应该被认为是宋代「茶家珍之」的那种鹧鸪斑建盏。

建盏名家作品赏析 · 交流
欢迎关注公众号:建盏仙子
咨询 · 购买正宗建阳精选建盏
请添加个人微信:zah14759988888

 

(0)

热评文章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