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盏文化

宋代茶文化与吉州窑、建窑器的发展

宋代瓷业的发展,在白瓷与青瓷方面取得的成就,可以说是在前代的基础上,进一步开拓创新的成果。而在黑釉瓷方面的成就,却是前无古人的创造。这里要特别提到的,是江西的吉州窑和福建的建窑,它们在黑釉瓷的烧造方面,取得了令当时瓷业界刮目相看的成绩。吉州窑,其窑址位于今天的江西省吉安县永和镇,此地窑业始于五代,而兴盛于宋,尤其在南宋时期,形成了规模极大的民间窑场。吉安县汉代称之为庐陵县,三国时设为庐陵郡,隋代始称吉州,唐、五代至宋,均称吉州,又称吉安路庐陵县,明清时期改路为府。而永和镇的来龙去脉,据明代钟彦彰、曾子鲁等人编纂的《东昌志·东昌图境记》载:“永和名东昌,地旧属泰和,宋元丰间割属庐陵,遂以泰和为西昌,永和为东昌”。因此,吉州窑又称之为“永和窑”或者“东昌窑”。元末明初刊本的《东昌志》记载:“至五代时,民聚其地。耕且陶焉。由是井落墟市,祠庙寺观始创。周显德初,谓之高唐乡临江里磁窑团,有团军住之。及宋复盛,景德中为镇市,制监镇,司掌磁窑烟火事,辟坊巷六街三市。时海宇清宁,附而居者数千家”。可见文献记载吉州窑创烧于五代而兴于宋,但从实物出土情况来看,吉州窑应创烧于晚唐,而盛于宋,元末明初已经趋于衰微。吉州窑器的装饰手段极为丰富,有印花白釉器、青釉器、青白釉器、青花彩绘器、绿釉器、褐釉器、碎器等等,而在宋代时,因为得到社会饮茶、斗茶风气的影响,而异军突起、迅速发展起来的,则是各种各样的黑色天目釉器,包括普通的黑釉器、雨点、兔毫、虎皮斑、鹧鸪斑、玳瑁、油滴、剪纸、木叶等多种纹饰,这也充分体现了吉州窑民间窑场适应市场需求而变化灵活的特色。唐代时吉州窑所烧造的,大多是比较粗糙的青瓷器。北宋时期,改为以烧造青白瓷为主,其制品与当时的湖田窑颇相类似,北宋晚期到南宋初期的阶段,吉州窑取得长足的发展而极盛于南宋时期,以黑釉、白釉褐花、褐地白花以及仿制定窑的白釉器最为著名,尤其以烧造成功了天目瓷,而与福建的建窑器齐名。此外,剪纸贴花和木叶纹的装饰手法是吉州窑的独特装饰手法,在建窑器中没有发现。在宋代吉州窑烧制的鼎盛时期,出现了两位传奇式的制瓷艺人,就是舒翁、舒娇。明代曹昭在其著作《格古要论》中记载:“吉州窑……宋时有五窑,舒公烧者最佳,有白色,有紫色,花瓶大者直数两”;清代施闰章所著笔记《矩斋杂记》云:“宋时江西窑器出庐陵永和市,有舒翁公为玩具,翁之女尤善,号曰舒娇”;今据《庐陵县志》引《青原杂记》云:“欧阳鈇杂著云:永和镇舒翁、舒娇,其器重仙佛,盛于乾道间”。关于欧阳鈇,《江西通志》、《吉安府志》和《庐陵县志》中都有记载,他与舒翁父女同时同乡,为庐陵县名士。这可见舒翁、舒娇确有其人。他们所经营的窑场,专于制作玩具、仙佛等瓷塑。这里也说明了宋代的瓷业生产规模,其中有独家的手工业作坊,是小商品生产的性质,这与景德镇的规模化生产,分工极其明细,有很大的不同。由于吉州窑所在地区缺乏优质瓷土,当地瓷土高铝高钾,含钛量也比较大,因而白度不高,白中泛黄,但吉州窑工巧妙地利用一系列独具特色的釉彩装饰技术,掩饰了胎色的不足,烧制出物美价廉的各种器皿,并成功销往国外市场。
在吉州窑变化多端的釉色装饰中,最具有独创性的当数南宋时烧造的独具特色的“天目釉”了。

建盏名家作品赏析 · 交流
欢迎关注公众号:建盏仙子
咨询 · 购买正宗建阳精选建盏
请添加个人微信:zah14759988888

 

(0)

热评文章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