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建盏作为“古物新造”, 其设计感大为增强。虽然在烧制生产中, 工匠与商家基本还遵循建盏之为古物的基本形态, 并努力实现仿古与复原, 但其求新、求变意识始终存在, 特别是在建盏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后, 各级传承人都在寻求工艺创新, 把控、增删设计元素, 甚至变化器型。大体而言, 当代建盏的新造设计有两种形式。一是对传统元素加以调节和把控。以对建盏进行人工的二次上釉与复烧为例, 虽然古代也有类似做法, 但远不如当代普遍。二次上釉, 一般被称为“装饰釉”, 往往为求多种斑纹的并存, 使釉色、斑纹等设计元素更加繁复。此外, 有些创新, 在釉料上予以更替, 引入建阳以外产的釉药, 更显富丽宝气。
这种富于人工操作的设计, 多用亮光釉, 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改变一次施釉的遗憾。如兔毫更为纤细, 疏密有间, 纹理清晰, 过渡感强;油滴光泽感更为丰富;斑点卵形更加完整, 层次明显, 总之是使聚釉效果更为突出。
除了增强最为显著的釉色与斑纹设计感之外, 器型的变化也是当代建盏创新较多的元素。器型之变, 由小及大, 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变化最小者, 是在原有漏斗形建盏上进行局部改革, 如为满足当代人品茶需要, 将敛口盏的碗沿上增加一个漏水口, 或是改变其圆足造型等等。
而变化较大者, 则在盏心中增加各种元素, 如在碗底加一朵莲花, 或一只金鱼, 以显现其动感;又或是在釉面写上“寿比南山”等吉祥话, 以迎合当代消费者, 凡此种种, 不一而足。而改变最大的是对其器型的调整, 如碗大如斗者, 可收令人瞩目之效。建盏“古物新造”要注意的问题
随着生活美学新世纪以来于世界范围内的普遍兴盛, 器物被放置在生活的重心, 人们对待“物”的态度也在发生不同的变化。宋代的建盏经过了历史的沉寂与复兴, 其用料、造型、颜色等设计元素都发生了较大变化, 但既然是“复兴”, 那么与传统又必有联系。当代建盏的设计美学, 在传统与现代间摇摆, 甚至在仿古与做旧间移动, 都显现出器物设计的当代困境。一是天然与人工。建盏是钧窑的前身, 其设计推崇工匠无法控制的随机变化, 精品多万里挑一, 这与宋代文人美学崇尚的平淡自然之气, 以及佛教对无常的体认密切相关, 正如苏轼说, “与山石曲折, 随物赋形, 而不可知也”。但今人为求佳品, 往往在釉药中予以斟酌损益, 于窑内温度上多有调节, 变龙窑为电窑、天然气窑, 使天工减半, 人力倍增。此一消长, 殊难断定利弊, 但在人工中尽力切近天然, 当是“观物”的必要旨趣。
“古物新造”, 其要在于新, 而其之新也, 关键仍是要回到传统, 在有宋一代的美学诉求中去寻找创新与突破的可能。如果是在胎土、釉药都偏离建盏原产地建阳的情况下, 不用说是创新, 其所造之器具便已非建盏。
就其设计元素而言, 建盏之创新最易实现的是在釉色与斑纹都尽可能保持“天然去修饰”的基础上, 追求器型之“新”。譬如禅定杯、玉兰杯、大度杯、鸡蛋杯、腰鼓盏、香炉盏等多种新的杯盏形态, 都是今人匠心独运之处。其次, “古物新造”不同于做旧造假, 很大程度上还在于其视觉效果之“新”。至少其作品的玻化效果好, 立体感和金属感强, 炫目之中又含深邃。
今人对建盏的设计创新, 还可以将上述两种结合起来, 在釉色、斑纹以及杯盏的数量上予以特殊的规定, 使之形成一种新的品类亚种, 如七星杯、无形杯等。这种杯盏, 除了斑纹仍是由天然雕饰, 器型基本继承传统之外, 其色泽的原则与配搭, 都在于工匠的创新与发挥。特别是工匠“观物取象”以及“取类连容”的创造性思维, 在延续中国传统文化脉络 (如北斗七星、五行生克) 的同时, 为新型器物之诞生与丰富提供了一种古物新造的思路:不泥古却又古意盎然。
二是日用与审美。建盏, 本出自日常生活之用, 是一种茶具。宋人尚闲, 有玩物之说, 日用之物也可以焕然出审美的意味。比如“喝茶”是日用, “斗茶”就是休闲, 而再高一筹的“品茶”则变为审美。建盏配斗茶, 恰在日用与审美之间。
宋代一口龙窑, 要烧上万个建盏, 其中巧夺天工的精品, 寥寥无几, 大量建盏仍要流入民间, 成为百姓日用。也就是说, 建盏是要拿来用的——这是传统建盏在造型设计上更多的考虑倾向, 如束口盏的注水线, 敛口的小型器, 都是如此。而今建盏之复兴, 多假审美之名求市场之利, 玩建盏“始于一二雅人, 赏识摩挲, 滥觞于江南好事缙绅, 波靡于新安耳食。诸大估曰千曰百, 动辄倾囊相酬, 真赝不可复辨……其敝不知何极!” (《万历野获编》) 失去了日用基础的审美, 很可能会走向其反面, 是建盏复兴不可不慎之处。
建盏在日用品方面的设计创新, 有一利, 而有二弊。先说其利处, 由于烧制的普泛与高端客户的有限, 大量建盏工坊投身当代日用瓷器的产制中, 可以为当代建盏的创新提供必要的日用基础。
如公道杯绝非宋人饮茶风尚, 但在当代建盏的烧制中, 这一茶具类型并不罕见, 是服务于当代生活的一种显现;更遑论盖碗、茶漏等日用茶具, 都是当代建盏的常见品种。但也要看到其弊端。一是当代茶具脱离斗茶的语境, 就未必以建盏为上。建盏系铁胎, 烧制易变形, 公道杯等相对复杂的器型设计, 往往为求线条的流畅性和延展性, 要在胎土中加入不少石英石等耐温矿物。所以, 就其质而言之, 这些“建盏”与传统建盏之间已有分明界限。
二是这些供日常生活使用的当代建盏大都价格不菲, 并非普通百姓可资日用。这样的设计创新, 对非遗传承而言, 颇似旁逸斜出;而对文化创意的发展来说, 作为一种“准文化产业”, 又可能只是烧瓷工匠们对生活的自我想象而已。
当代建盏的美学设计, 甚至是整个地域性文化产业或非遗传承与创新的整体规划, 有待精英人士的参与。一改宋明生活美学乃世人雅趣之风, 如今建盏工匠之出色者, 有早先建阳水吉瓷厂等体制内的工匠, 也有来自民间工坊烧制水缸、钵头的师傅, 而大量拉胚工则来自临近的景德镇、德化等产瓷地区。再加上来自各行各业的投资者, 当代建盏的设计与产制工业, 颇有泥沙俱下之感, 行业规范与标准亟待更新, 特别是真正富于新时代审美意义的设计创新。
建盏名家作品赏析 · 交流
欢迎关注公众号:建盏仙子
咨询 · 购买正宗建阳精选建盏
请添加个人微信:zah147599888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