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盏文化

崛起中的建盏

建窑的兴衰与宋代审美密切相关,宋代在中国历史上最显著的特点是市民文化的兴起,士大夫阶层享受着都市生活的繁华,又厌倦市民趣味的“俗气”,宋代文人面临市民文化的巨大压力,极力提倡士人雅趣,文人韵味。
在禅宗思想影响下,平淡风格是士人毕生追求的高雅的艺术境界。“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苏轼《评韩柳诗》)这句评语正与禅宗理路相通,反映出文人普遍渴求的审美心境。建盏的美用它来描述再妙不过,而茶的秉性也恰是淡而味深。建窑的兴起的外因倚靠宋代文化思想和“斗茶”这部驱动机,内因是扎根闽北这块茶的沃土,它经过数十年的积累,从山区民间逐步走向中原大地,走出国门,并被上层阶级接纳,成为世界陶瓷星空一颗耀眼的明星。但是,由于文化转型带动审美趣味的变迁,至元初,这座创造出奇珍神品的绝代名窑,最终隐去其魅力四射的光芒,湮灭在景色秀丽的丘陵之中。
然而,宋代斗茶传入日本后,其轰烈程度不亚于中国,属于上流社会娱乐活动的贵族文化。到16世纪,武士集团争战,发展到一个茶碗可值倾城之价,甚至为争夺一个茶碗而引起战争。但斗茶对于日本是外来文化,没有根底,在中国已经结束的戏转到日本舞台上演,终会闭幕,茶道出路早就成了日本茶家寻找的严峻问题。日本茶道的特点是“意不在茶”,茶道文化活动的一项内容是艺术品鉴赏,衡量茶道文化人的最高标准是鉴赏艺术品的能力如何,所以茶道长期以来是日本国民提高艺术素养和审美水平的重要途径。日本茶道开山之祖村田珠光(1423—1502)有一句审美名言:“没有一点云彩遮住的月亮没有趣味”。
其实质就是对“精美”、“均齐美”的否定,讲究韵味美。他还有一句至理名言:“草屋前系名马,陋室里设名器,别有一番风趣”。这种劣衬优,贵贱相谐,“草屋藏娇”是真美的思想,符合自然规律,是深层次美的体现。
珠光的审美思想,与中国的唐物不无关系。他在《心之文》这篇代表草庵茶根本思想的短文中写道:”此道一大要事为兼和汉之体,最最重要。目下,人言遒劲枯高,初学者争索备前、信乐之物,真是荒唐之极。要得遒劲枯高,应先欣赏唐物之美,理解其中之妙,其后遒劲从心底里发出,而后达到枯高。即使没有好道具也不要为此而忧虑,如何养成欣赏艺术品的眼力最为重要。”珠光的茶道思想是在领悟深层次美的奥秘后,审美对象由难得的唐物向本土和物转移,挣脱了唐物的束缚。因为唐物毕竟有限,只能满足贵族使用,饮茶文化不能停留在社会上层,必须深入民间才是根本。但是,和物虽然纯朴简素,并不是所有的和物都具有遒劲枯高的美,值的争索。珠光虽力推备前、信乐之物,并没有否定唐物,精神是不要执着追求唐物,审美仍遵循“无一物中无尽藏”的理念,所以珠光说“兼和汉之体最最重要”。至今日本人对建盏仍十分珍重,尊崇为最高级别的茶具,当贵客光临时献茶才使用。
珠光的思想为日本茶艺开辟了一条立足本土的新路,为现代日本美奠定了基础。有些学者认为珠光推荐和物是审美向自然回归,这个观点不全对,因为建盏本身就是“原生态”的农家物,高品位的建盏也就是农家物中的佼佼者,它纯粹是土与火的结晶,没有人工打扮的造作成分,天然趣成。
而珠光对和物的选择也有同样的审美要求。所以返璞归真、崇尚自然是茶家本有的审美思想。珠光不刻意追求唐物的思想实质就是禅宗六祖惠能思想的体现。“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惠能对“明镜”超脱的思想是佛家不执精神的必然结果。
中国艺术在迭宕起伏的艰难历程中,以博大的胸怀,兼容并蓄,生生不息,顽强推进。随着新一轮城市化的迅速扩展和文化变革,建盏这一蕴藏巨大潜力的民族艺术必将崛起,并勃发出新的辉煌。

 

建盏名家作品赏析 · 交流
欢迎关注公众号:建盏仙子
咨询 · 购买正宗建阳精选建盏
请添加个人微信:zah14759988888

(0)

热评文章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