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盏文化

关于柴烧建盏,你最想了解的三个重要问题!

一、现代柴烧建盏能不能烧出油滴?

当然可以,宋代建窑不就是铁证。但是难度非常高,这里先引述李达老师在《宋代油滴茶盏鉴赏》的一段话:

“宋代建盏在龙窑中烧成,其烧成难度可从烧成几率反映出来,银兔毫烧成几率比褐兔毫小得多,油滴更小,估计不会超过万分之一;而曜变就象海市蜃楼般难展芳姿。”

“万分之一”就是宋代建窑油滴的成品率,而且这是整个古建州地区的陶匠从五代至南宋,三百多年、二十多代的努力结果。可以想象柴烧油滴建盏的难度有多高。尽管目前电窑油滴建盏的烧成方法已经较为清楚,但电窑的这种烧成方法在柴烧里面是完全不适用的。柴窑的温度和还原气氛是水火不相济的,强还原则必然产生温度下降,温度要上升就难以保持想烧成油滴的强气氛。

更何况,柴窑的温度本身就难以控制,热电偶、温锥等温度测量手段也只能起到辅助作用,特别在高温段临近1300℃时,它们往往是不准的。也就是说,柴烧油滴是难以像电窑一样通过有意控制而产生,只能依靠偶然出现,然后通过特定烧制方法控制提高这种偶然出现的几率。
二、为什么柴烧建盏的胎体不够黑、不够铁?

有两点原因:1、还原气氛较弱。还原气氛下,可将胎体中的Fe2O3还原成Fe3O4,Fe3O4即我们通常所说的黑铁矿或磁铁矿。2、大家对电窑建盏底足漆黑的固有印象。电窑建盏在烧成降温段依然会人工形成强还原气氛,甚至保持到出窑时(因此通常电窑开窑时,盏上仍留有碳粉,有手拿会发黑)。而柴窑烧成后就立马封窑,降温段不再投柴,因此即便在烧成时为强还原气氛,一封窑,还原气氛将迅速减弱,一旦窑内剩余的木炭烧尽后,便转为中性和弱氧化气氛。
所以宋代建窑的胎体,往往是坯体内部很黑,而胎体表面在降温被弱氧化,发色为褐黑色或褐黄色。

三、为什么柴烧建盏的釉面那么亮,看起来跟电窑一样?

釉面发亮,是因为釉的表面形成了一层玻璃质,即常说的玻化,玻化程度越高,釉面的亮泽也就越高。当烧成温度和保温时间足够,其表面玻化就会非常好,但此时往往也会伴随很强的流釉,稍微过头,便会产生粘底。
当温度不足,釉熔融未完全时,釉层内有会很多小气孔,表面也有未融的凸起或气泡排出留下的火山口痕迹,因此未融釉的光泽度会更差,看起来也有温润感,甚至有人将这种温润感的未融釉认为才是真正的柴烧。这在景德镇的统柴烧的青花、影青等,也是一样。

在窑烧过程中,盏在窑内不同位置温度不同,受热不均,气氛不同,极易出现变形、炸裂、缩釉、失圆、气泡、粘底等现象。所以,珍惜我们手里的每一只建盏,它们都倾注了陶艺家的心血,它们都来之不易。

建盏名家作品赏析 · 交流
欢迎关注公众号:建盏仙子
咨询 · 购买正宗建阳精选建盏
请添加个人微信:zah14759988888

 

(0)

热评文章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