釉色是建盏的灵魂,如何理解建盏千变万化的釉色?什么是“自然釉”和“装饰釉”?不同釉色,应如何鉴赏?十问建盏第七问合集,为您分享。 本文曾以分集形式发布,合集在分集基础上增补了一些特别的标本图片。
原创:如何理解建盏的釉色魅力 (十问建盏:第七问[合集])
前言 建窑黑釉盏能在点茶、斗茶盛行的宋代成为最受欢迎的茶碗,其决定性因素就是釉色。假如建盏的釉面斑纹容易控制、模仿且千篇一律,就不会在宋代独领风骚。 正因为建盏的析晶斑纹为建窑所独创,而珍品建盏必须由工匠的智慧与自然的恩赐相结合才能烧成,并且每只珍品建盏的的析晶斑纹都表现迥异,找不出重复品,才令建盏成为黑釉瓷中的翘楚,也令建窑拥有陶瓷史上不可磨灭的杰出成就。 釉色之于建盏,是不可或缺的灵魂所在,也是鉴赏的重要依据。因此我们在第七问和大家讨论釉色的理解。 本文采用的釉色划分方式 建盏的釉色斑纹,由于变化实在太多,古今中外的学者、文人都常给予不同命名方式及分类标准,至今未曾统一。 因《十问建盏》系列旨在解决基础、实际的问题,故本篇讨论的对象为建窑成熟时期的名贵品种、典型品种和随之衍生的副产品,并以现代流行的、通俗易懂的说法来分类解析。 注:建窑早期、晚期烧制的非黑釉瓷产品以及一些有争议的概念,比如古时所称鹧鸪斑盏,文献无目前学界观点尚未统一,考据起来也颇为复杂,将另外撰文分享。 古陶瓷学家欧阳希君先生将建窑中一次上釉、自然结晶呈色者分为“自然釉”,自然釉之下再按结晶呈色的不同分为几大类;并将建窑中人工二次上釉的产品,分作“装饰釉”。我们认为这样分类,逻辑较为清楚,也易于理解,故在本文中沿用此划分方式。 以现代分类看,建盏“自然釉”的釉色品种,有兔毫釉、油滴釉、曜变、乌金釉、杂色釉五个大类。
一、兔毫釉 1.兔毫盏的地位 兔毫盏是建盏最为流行的品种,它的地位如何,实物具体是什么样子,考古发现、传世实物和历史文献都已经给出确凿的证据。 兔毫盏的析晶斑纹为黑色釉层中透出均匀细密的丝状筋脉条纹,形如兔子的毫毛,故此得名。宋代与饮茶有关的诗词常常称颂歌咏兔毫盏,宋代多本茶书亦以建窑兔毫盏为茶盏之尊,《茶具图赞》甚至将十二种茶具之一的茶盏直接画成兔毫盏,其标志性地位毋庸置疑。 ▼《茶具图赞》中的茶盏配图,为兔毫盏白描形象,文字部分明确说此图画的是兔毫盏
2.兔毫釉的表现与鉴赏 虽然兔毫盏产量比油滴、曜变更高,但烧出结晶的形态、色泽、清晰度、分布状况变化多端,想烧出好的兔毫,也是要费很大力气的。看到建窑遗址成山的兔毫碎瓷片和废弃的整器,就会知道宋代窑工为了烧制一只良品付出了多大的努力。 兔毫纹的形态有长短、粗细、弯直等分别,色泽有金、银、褐等颜色,分布状况有疏密、覆盖范围之别。不同色泽的兔毫,其结晶结构、主要成分会有所区别。 ▼毫纹有些弯曲的兔毫盏,盏心有闪光的结晶颗粒,殊有意趣。 一般认为具有银色光芒(带蓝光更好),且纹路流畅清晰、分布状况适宜的兔毫盏更佳。良好的分布情况具体表现就是疏密有致,覆盖范围不会太狭窄也不会太拥挤。 之所以普遍认为银蓝系斑纹比褐色系更珍贵,是因为生成条件更为苛刻,且另具美感,具体见《十问建盏:第四问》。 ▼宋代金兔毫盏,兔毫纹明显清晰,但有些过于密集,黑色底釉都见不到多少了。建盏的基础是黑釉,若结晶覆盖过广,点茶时不好观察汤色,也少了一些黑釉的韵味。 ▼宋代银兔毫盏,色泽纯正,边界清晰,兔毫纹明显且有立体感,呈规律的放射状排布。除了形态有些粗短,其他都比较不错。 ▼宋代金兔毫大撇口盏(直径15cm),兔毫纤细,且颜色深浅不一。 ▼宋代银兔毫盏(盏沿釦银),纹理清晰,银色纯正,聚釉也美观。 ▼宋代银兔毫盏残件,带蓝光,虽然兔毫纹边界不够清晰,已经很难得。带蓝光的银斑较难达到边界清晰的标准。 ▼下面这个标本比较特别,点击图片查看大图。 越难烧的结晶,其析出过程就越剧烈、越不稳定,所以同一只珍品建盏中,通常会有不同状态的斑纹存在。可能同一只盏的斑纹会有清晰的有不清晰的,有厚的有薄的,有密的有疏的,甚至形成不同颜色。兔毫如此,油滴亦如此,曜变就更是变化繁复。 ▼宋代三色兔毫残片,点击图片查看大图。 正因为斑纹有过渡、有对比,才会形成层次感、立体感,也令建盏釉色的变化之美仅在一只盏上就能体现,玄妙非常,魅力无穷。 二、油滴釉 1.“油滴”一名的来历 以“油滴”形容建盏斑纹的说法来自日本,目前最早记载可追溯到日本应永年间(1394~1427年)成书的《禅林小歌》。其他日本古籍《满济准后日记》、《荫凉轩日录》等亦有记录。在我国古籍中,尚未发现以“油滴”描述建盏的文献,因此“油滴”是一个并无争议的外来词汇。 日本的说法并不一定能成为中文通用词汇。比如兔毫盏在日语中被称为“禾目天目”,但禾目之说显然只在日文语境中有意义,中文语境下将流传了上千年的“兔毫”之称以禾目代替,就显得不伦不类。 但“油滴盏”已经成为建盏市场和学术圈中,比较普遍使用的说法,在多年前已有约定俗成并成为专有名词的趋势。用“油滴”一词来描述与兔毫纹不同,有如沸腾的油滴一般、呈点状分布的结晶斑纹,确实也直观便捷。 虽然其为外来称谓,但既然已经受到中文界长期、广泛的使用,并有其便利性,中文中也不好找出其他更好的词来代替(鹧鸪斑与油滴的关系尚存争议),说明“油滴”一词在中文里已具有实用的意义,并融入中文语境,将其用作建盏釉色之名称并无不妥。若刻意弃之不用,反而不利于讨论和传播。 2.不是所有的油滴都是建窑油滴 需要补充的一点是,日方将一些其他窑口所产茶盏也称为“油滴天目”,引起一些误解。 ▼下图为磁州窑所烧“油滴天目”,其烧制条件、形成机理、外观特征都与建窑油滴盏不同。
虽然日方从古至今,对建窑油滴盏与其他窑口的油滴盏区分得都比较清楚,定为国宝的油滴盏和《君台观左右帐记》中所说“第二重宝,值五千匹绢”的油滴盏都明确记载是建窑所烧,对于其他窑口所烧“油滴”,也会注明其他的产地。 但是有部分初学者,因为日方将油滴一词用于多个窑口的产品,产生“所有宋代油滴盏都差不多,建窑油滴盏不是建窑独创”的误会。关于建窑油滴盏与其他窑口油滴盏的区别,我们在之后会另外撰文详述。 3.油滴釉的表现与鉴赏 油滴盏的烧成条件,比兔毫盏更为苛刻,窑温偏低, 难以形成点状斑纹, 窑温偏高, 斑点又容易流成条形。宋代油滴盏的传世品、出土品都很少,完整器更是鲜见。 ▼图为油滴斑有流动痕迹的宋代银油滴盏,虽然斑纹的品质不错,不过有些斑纹的形态已经呈条状,更接近兔毫了。 同兔毫类似,油滴斑也有形态、清晰度、分布状况等指标。不过后者比兔毫多出一项:镜面感。 兔毫因斑纹一般较细长,多数为漫反射,很少能形成镜面反射,油滴斑则有足够的空间来形成镜面。 ▼镜面反射和漫反射的区别如下图,显然镜面效果好的话,斑点会更闪耀。 ▼大阪市立东洋陶瓷美术馆所藏这只国宝油滴盏,斑纹就有镜面效果。稍一打光就很闪亮。 一般认为,油滴以具有银色光泽(带蓝光更佳)、斑点较大且呈卵形(大小和形状要兼顾,太大的斑点易随着釉的流动而变形)、有金属感(镜面效果好则更佳)、有一定立体感、斑点边界清晰、分布范围和疏密程度适宜者为佳。 ▼宋代银油滴标本,斑纹深浅不一,有层次感,且带蓝光,不过普遍较薄,且边界不够清晰。 ▼斑纹形态变化多端的宋代金油滴盏残片。 ▼宋代金油滴标本,斑纹比较大就容易因流动而粘连、变形,导致最后的斑纹保持不了卵状,比起油滴,更像鳞片的感觉。 ▼罕见的金属感强、边界清晰、且带不同层次蓝光的银油滴标本。 ▼两侧斑点疏密有变化的宋代金油滴标本。 需要注意的是,并非带银色的油滴就一定比金褐系的油滴更好。银油滴同时要求斑纹比较干净清楚(即银色斑纹不会被大量次生灰褐色物质遮盖)。 银油滴生成时容易被次生杂色干扰,少许柔和的杂色,不会影响整体美感,还会增加颜色上的层次感,如下图。 ▼静嘉堂所藏这只宋代撇口油滴盏,盏底刻有“新”字铭。斑点形态甚佳,有较大的斑点,且并未因釉的流动而被拉长,斑纹颜色整体为银色,口沿处稍有杂色,但反而增加了层次感。 虽然静嘉堂这只盏的斑点是漫反射,不如镜面反射的国宝油滴闪耀,但整只盏器型优雅,保存完好,挂釉美观,玻化效果也好,已经是难得的珍品。 然而,要是一只油滴盏的多数银斑都被大量突兀杂乱的次生暗色覆盖,就会感觉很脏,还不如色泽统一的金褐色系斑纹美观。 品质好的银油滴盏,不但金属质感好,立体感强,而且杂色较少(要求完全无杂色又过于苛刻了),又泛着蓝光,神秘深邃,动人心魄,当然烧制难度也大得多。 三、曜变 兔毫和油滴,在建窑遗址均有出土,且经过当代材料学家与陶艺家的努力,都已经能成功仿制,其中的精品能做到与宋代珍品形神高度一致。 然而同为“自然釉”的曜变盏,经过中外各国多位专家的研究和尝试,至今仍未有人仿制成功,林恭助等人仿制的与宋代正品仍有明显差距。建窑遗址也未见曜变釉产品出土。 而且曜变盏在我国历史文献上似乎不见踪影,对多数国人来说比较陌生,难免造成一些隔阂和误解。希望本节能让更多人理解曜变盏。 1.如何欣赏曜变 日本古籍《君台观左右帐记》曾记载,“曜变,建盏之无上神品,乃世上罕见之物,其地黑,有小而薄之星斑,围绕之玉白色晕,美如织锦,万匹之物也”。 日本著名中国古陶瓷学家小山富士夫(1900~1975)在《天目》一书中曾给出曜变的释义:“建窑所烧,在挂有浓厚黑釉的盏面,浮现出大小不同的结晶,而其周围带有日晕状的光彩者为曜变……'曜变’一作'耀变’,是因为它含有光辉照耀之意。”
其实这些话语,都无法完整概括曜变盏的玄奇,看彩色照片也有折扣,亲眼见过,才会有切身的体会。 已知的存世完整曜变盏仅三件,且均藏于日本,悉数被定为国宝,中国仅在杭州出土残件。欲了解静嘉堂与藤田美术馆所藏曜变盏,可看日本NHK电视台拍摄的相关纪录片,比看图片生动许多。
而大德寺龙光院所藏,被当成佛器的曜变盏,是三只中外表最为低调的一只,也是最少展出的一只。即使日本的国家级电视台,亦无缘拍摄到它的真容,只能以不甚清晰的照片示人。
然而中国有人亲眼见过这只盏。1987年,古陶瓷学家、材料学家、中科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专家陈显求先生赴日本近距离鉴赏曜变盏,并撰文发表。 以下为文中对龙光院藏曜变盏的描述: 这次我们得到慷慨允诺,特意去鉴赏国宝,第二号曜变天目茶碗,它最初为津田宗及所有。自龙光院创建以来,这只茶碗已是当时的重要珍宝,从来都是不出院门的。 知客僧在廊檐下铺上约2米长1米宽的绵垫,,然后把白布包着的一个大木箱打开,把四重的一个比一个小的箱子逐一取出,打开后,从小布袋取出这只国宝。 ……开始时并未引起我的特别注意,然而数分钟后,阳光突然耀眼地从太空射来,正好使廊上洒满了灿烂的金光。知客僧匍伏在垫上,双手不离地持碗绕其轴线缓慢地作360度不断旋转,碗内的釉面上放射出道道霞光。 釉面上曜斑的分布量比静嘉堂国宝较少,但闪烁着的七彩丝毫也没有逊色。特别是在碗壁与碗底交界处的某些部位,明显地放射着鲜蓝色和青绿色而且边界分明的毫纹。 最令人惊叹不已的是,整个宝物的黑色釉层内放射出紫蓝色的霞光,随着不断转动满室宝光浮动,正应“紫气东来”之兆,冥冥间如有神在……其神韵是无法从彩色照片上所表现出丝毫的。 这段文字有一个重点是,曜变盏要在光线(最好是阳光)下欣赏,才能尽显它的玄妙瑰奇之美,由于龙光院曜变盏的斑纹比另两只更不明显,这一点尤为重要。 有朋友曾经向我们提问说,他在日本参观过藤田美术馆曜变盏的展览,并不觉得有视频上那么神奇,怀疑视频是否加了特效。我们回复道,应该是布展时环境光的缘故,在阳光下看,会很精彩。阳光是复合光,是含七色的,照射在曜变斑纹之上,会折射出变化无穷的异彩。 ▼藤田美术馆藏曜变盏细节 可惜的是,能将曜变盏自由移动到合适光源下的参观者极少。其实欣赏油滴盏、兔毫盏也可以参照这个方法,有金属感、镜面感或银蓝光泽的盏在阳光下看,会更有惊喜。 2.曜变盏的盛名,是靠实力还是靠炒作? 建盏的价值,很大程度体现在烧制难度上。兔毫、油滴、曜变的各类结晶成品,其实就像照片一样,记录的是晶体析出过程中,某个瞬间的状态。烧制出这三种“自然釉”的珍品为什么难,就是因为按快门的时机太短、太少,而且这“快门”还不能人工按,得看天意,撞运气。 我们在《十问建盏:第四问》中曾讨论过,银色系斑纹比褐色斑纹难烧,带蓝光者尤其难,故而银蓝的油滴兔毫为佳品。而带彩色的斑纹,比带蓝色的还难烧。 为什么我们在第七问中并未将彩色作为兔毫油滴的鉴赏参考,因为自宋代以来,带彩色的就极少见。已知的存世宋代油滴盏中,完整且带彩色光辉的,也就是MIHO美术馆的这只。
注:这只盏因带光晕的彩色斑点被部分学者认为是“准曜变”,但是它的斑点形态和分布状态与曜变有明显区别,还是更接近油滴。另外,有的盏会带彩色蛤蜊光,但这类盏的彩色是连续的,包括黑釉部分都有虹彩感,不是在斑点上独立呈彩,故并非烧制难度超高的彩斑。 银蓝斑虽少,尚有一定数量宋代的标本整器存世,现代的优秀陶艺家也会有持续的产出,但彩色斑几率太低。如果日常挑选欣赏兔毫、油滴时都以焕发彩色为参考,难免无从下手。 曜变盏的斑纹,非但是彩色的,还以群落出现,大小形态变化纷繁,而油滴斑则是单个出现的。曜变斑纹在很狭小的一块里,就能同时出现黑、灰、蓝、黄(或绿、紫)等色彩,且每只盏的斑纹特征都不同。阳光一照射,顿生孤高神秘、深奥幽玄之感,引人无限遐思。 另外据亲手摸过静嘉堂藏曜变盏的栗建安先生介绍,曜变盏看上去斑纹立体,很有层次,但摸着都是平整的,斑纹在釉里面。也就是说,它是釉下析晶。 ▼静嘉堂藏曜变盏(稻叶天目)
要烧成这样奇诡瑰丽的曜变斑纹,条件自然极为苛刻。从一只盏上有多种斑纹变化就能看出,曜变斑对温度和气氛的变化是极其敏感的,“按快门的机会”转瞬即逝,烧制难度自然为建盏之最,珍贵程度亦然。 有人认为曜变一说不见于宋代文献,故而曜变应该是只有日本人喜欢,在宋代就是次品,被日本人捧太高了。其实宋代文献,未必没有记载过曜变。 有学者认为,曜变在中国古籍中,以“毫变”之称被记录(见南宋祝穆《方舆胜览》载,“然毫色异者,土人谓之毫变盏,其价甚高,且艰得之。”)。李达先生就在文中采用此观点。 ▼《四库全书》本《方舆胜览》书影,本书为南宋著名地理志,作者常居闽北,与朱熹颇有渊源。 叶文程教授则在书中将曜变归为“类鹧鸪斑”的一种(鹧鸪斑的定义虽有争议,但其名贵程度在宋代文献多有体现),同时将“毫变”分为另外一大类釉色表现。 曜变在宋代是否有对应的记载,尚未成定论,古今称呼有异的状况,在建盏其他釉色上已屡见不鲜。仅从字面上认定曜变盏在宋代不被重视或是次品,过于武断。 另外,即使曜变盏未以任何形式见于宋代文人之笔,光是它在陶瓷工艺和美学上的独创性、十万里挑一且至今无法仿制的烧制难度和极其稀少的存世量,就已经无愧于它如今的地位。 不少中日欧美等世界范围内的陶艺家、陶瓷学家,都对曜变盏仰之弥高,钻之弥坚。倘若外国人尚能就事论事,意识到它的珍贵与难得,部分国人却因一些流传考据上的原因不愿正视,不免有些遗憾。 建盏的“自然釉”除了兔毫、油滴、曜变这三种名贵品种以外,还有“乌金釉”与“杂色釉”,虽然这两大类釉色并无铁系析晶斑纹,或斑纹较少、不明显,但亦非常典型。 四、乌金釉 乌金釉即纯黑釉。有部分斑纹较少或极难直接观察,达不到兔毫等标准的盏,也归类到乌金釉盏中。 宋代因点茶斗茶的需要,全国多个地区的窑口都有仿烧黑釉盏。虽然兔毫多数仿得不正,但素黑釉还是可以烧得比较纯正的,不过其他窑口大多施釉不够厚,或釉层趋于均匀,缺乏流动感,也难见挂釉。 另外建窑早期阶段烧制的一些黑釉盏,又称酱黑釉盏,釉料配方与成熟时期的黑釉配方有不同,且普遍上釉偏薄,釉面呆板,或不够黑,或偏滞涩。 而建窑成熟时期烧制的乌金釉盏精品,色黑而润,釉面玻化效果好,而且上釉普遍较厚,底部露胎处有聚釉、挂釉现象,可以观察到釉的流动,有部分还带有隐约可见的斑纹。亦有不少老盏带有细微的开片,细节处生动可人,别有滋味。远看只有黑,对着光线近看却有惊喜。 如下图这只,玻化效果很好,都可以照出影子了。 这浓黑的釉色,是兔毫、油滴、曜变的基础,也可以进一步将它们吞噬,或只留下少部分的影子,这种似有还无的境界,也是值得细细品味的。 五、杂色釉 建盏“自然釉”中,凡不能归类为兔毫、油滴、曜变、乌金釉的釉色,都可以归到杂色釉范畴。因为杂色釉包含种类太多,全部罗列不太现实,故文中以典型品种为主,品种命名有的尚未统一,取常用说法供参考。 多数杂色釉虽然不是窑工有意去烧制,而是意外所得,但也分好坏,有包含一些烧坏的次品,也有美观、量少的佳品,需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1.柿红釉 柿红釉,顾名思义就是颜色和成熟的柿子一样红的釉色,属于杂色釉中的佳品。虽然色调不是黑色系,点茶斗茶时在颜色对比上不够鲜明,但是这类色调也有不少人喜欢。 柿红釉的釉料配方和兔毫釉是一样的。因窑炉位置不同或其他原因,导致温度偏高、气氛偏氧化时,会形成柿红釉。 部分柿红釉盏在烧成时,温度气氛没有偏离太多,会在盏心、聚釉流釉处有较为明显的黑釉或兔毫釉留存。从柿红釉的标本横截面上可以看出,呈柿红色的是表面一层,敲进去还是黑的。 2.茶叶末釉 在底色上布满茶叶粉末一般星星点点斑纹的釉色,称为茶叶末釉。底色有偏深褐的,也有偏墨绿、酱绿的,有的玻化效果好且带开片,属于杂色釉中的佳品。 3.银黑釉 这类釉色偏黑色系,但是通体泛金属样银光,也有叫黑釉银光盏的,有的还带镜面、虹光效果,有独特的观感,也是好东西。
4.生烧和半生烧的釉色 灰白釉、灰皮釉等,为火候不够的产品,有的带有乳浊状颗粒,有的带有龟裂纹理,在宋代属于不合格的次品,在现代就有一定的标本和历史价值。
建盏的“自然釉”就介绍到这里。而建盏的“装饰釉”,比较典型的是“珍珠斑”和“铁锈斑”。 珍珠斑与宋代文献中所称“鹧鸪斑”的关系尚有争议,以后展开讨论。但可以明确的是,珍珠斑是黑釉点白釉的二次上釉产品。 “铁锈斑”,有学者认为它就是《宣和遗事》中所记载的“建溪异毫盏”,这一观点尚需更多证据支持。也有俗称它为“西瓜皮”的。可以确定的是,其工艺为二次局部施彩釉。 这两类二次上釉的产品都有发现带“供御”底款的标本、整器,可见是窑工刻意烧制的。虽然釉上的花纹不是自然形成,也未明确它们在古代的具体称呼,但都有其研究价值和收藏价值。 以上就是《十问建盏:第七问》的全部内容。建盏的釉色是个大课题,本文只是进行了一番简单的梳理,以后有机会再深入展开讨论。 -
建盏名家作品赏析 · 交流
欢迎关注公众号:建盏仙子
咨询 · 购买正宗建阳精选建盏
请添加个人微信:zah14759988888
本文由 建盏仙子官网 作者:名匠建盏 发表,转载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