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提到单色瓷 大部分人第一反应都是 千峰翠色的青瓷 和纯净如雪的白瓷 近年来,一种深沉含蓄的颜色 重新回到大众的视野 大有三分天下之意 。
在青花瓷、青瓷、白瓷、彩瓷占据审美主流的今天,多少人能想象,宋朝时全民热捧黑色建盏的景况呢?产于宋代建州(建窑遗址位于如今的建阳水吉,属于古建州辖区)的建盏,是黑瓷代表、宋朝皇室御用茶具;传到东洋,成为日本贵族口中的「无上神品」,到了现代,也被日本奉为国宝,并频频出现在中外拍场,成交价不断攀升;藏于日本博物馆的曜变建盏展出时,保险金额更高达10亿美元,可见其地位。
作为黑瓷,建盏为何能在青瓷、白瓷蓬勃发展的唐宋之交异军突起?三分天下是否言过其实?且看下文分解。中国陶瓷器皿是随着中华文明的发展而发展的,讨论陶瓷文化,离不开背后的历史地理背景。 青瓷是瓷器之祖,始于商代,历史最为悠久,因其釉料简单易得,用草木灰就能烧出。隋唐时期,陶瓷工艺蓬勃发展,有「南青北白」的说法。到了宋朝,陶瓷工艺更上高峰,区区南北已不足以概括各窑口的盛况,取而代之的是「五大名窑」和「八大名窑」之说。
宋代著名窑口基本产单色釉,产品涵盖青瓷、白瓷、黑瓷。其中青瓷、白瓷都是基于隋唐五代的积累而进一步发展的,黑瓷则像一匹黑马,在宋代突然与青瓷、白瓷呈鼎立之势。在已发现的宋代窑址中,有三分之一以上,都能见到黑瓷,黑釉盏的产量尤其大。而生产黑釉盏的窑口,又以建窑为尊。
斗茶引领黑釉盏时尚我们知道,黑瓷是在青瓷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青瓷与黑瓷的呈色剂都是铁元素,釉中含铁量越高,烧出的釉色就越深。 由表可知,古人烧制白瓷时,需要将釉料的含铁量控制得很低,是有一定难度的,烧制黑瓷只需增加含铁量,相对更为容易。黑瓷的烧制从东汉开始,于唐朝时期就已不存在技术障碍。既然烧制不成问题,为何黑瓷在唐代没有和青瓷、白瓷一样受到追捧,直到宋代才盛行呢?
查阅宋朝的社会文化史会发现,转折的关键在于宋代斗茶文化的兴起。 中国茶文化兴于唐,盛于宋,而不同朝代的饮茶风尚是不同的。唐朝以前,盛行煮茶法,即茶叶加水长时间熬煮后饮用,比较原始简单。 唐朝中后期,陆羽引领了煎茶法的潮流。当时茶客们对茶器的釉色已经颇为讲究。陆羽从茶碗与茶色的关系出发,解释了为何越窑青瓷茶具受到推崇。唐代煎茶法所出茶汤颜色偏黄,若用白瓷、黄瓷、褐色瓷器盛装,茶汤会呈现出红、紫、黑等不良视觉效果,而青瓷碗盛茶汤颜色发绿,更加有美感。所以煎茶法盛行的时代,青瓷茶具自然最受欢迎。 唐末至五代时期,点茶法代替煎茶法成为主流,到北宋达到巅峰,相应的斗茶法也开始盛行。 宋代斗茶一斗汤色,即汤色鲜白者为上;二斗水痕,即汤花咬盏时间长、水痕出现更晚者为上。这样的茶文化之下,再使用青瓷就不合时宜了,黑瓷更为合适。而黑瓷茶器中,建盏最受推崇,有很多证据证明这一点。
黑釉茶碗为何以建盏为首有宋一朝,建窑由默默无闻的民窑转变为青史留名的重要窑口,皆因当时的茶风与审美,以及宋徽宗等贵族阶级的盛赞。 正所谓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建窑生产的「供御」款、「進琖」款茶盏不断进贡至北宋首都开封,为皇室所珍爱,引起北方窑厂注意。 于是定窑、磁州窑、耀州窑等名窑与四川、山西等各地窑口均仿烧黑釉盏,福建省内的遇林亭窑(位于今武夷山市)、茶洋窑(位于今南平市延平区)等窑口也竞相仿制黑釉盏,被划为建窑系窑口。
既然全国黑瓷产地不止建窑一家,为何仍然是建盏最为著名?为何宋徽宗要舍近求远,不用开封附近的北方窑口所产黑釉盏,一定要从1200多公里开外的建窑运贡瓷到京城呢?因为一只好的斗茶用盏,须具备以下性能:
最符合以上要求的,就是建盏。 >>>>首先建盏釉色纯正,施釉较厚,且为结晶釉,釉色繁多,不失变化之美,摆脱了传统的单一黑色釉阶段。 >>>> 其次建盏胎体厚重,含铁量高(建盏采用水吉当地采集的坯土烧制,含铁量约为7%~10%,吉州窑产黑釉盏含铁量约2.7%),胎色呈灰黑色,被称为「铁胎」,保温性能非常好。 >>>> 另外,建窑盛产束口盏。束口盏盏底够深,且盏口下方有一圈注水线(束口凹槽),能有效防止茶汤在击拂时溢出,极适合斗茶。
由于建盏作为斗茶器具有诸多优势,宋徽宗赵佶在《大观茶论》中为建盏代言,“斗茶茶色白为贵”,“盏色贵青黑,玉毫条达者为上”。北宋著名书法家、政治家、茶学家蔡襄也在《茶录》中为建盏背书,“茶色白,宜黑盏,建安(建州古称)所造者,绀黑,纹如兔毫,其胚微厚,熁(音xié,熏烤之意)之久热难冷,最为要用。” 可见建盏的审美价值与实用价值都得到官方的认可,被称为「斗茶神器」乃实至名归,地位自然高于其他窑口的黑釉盏。宋人对建盏的尊崇亦影响到邻国日本。日本将建盏划为天目茶碗(日方对黑釉、褐釉瓷碗的统称)的最高等级,珍而重之保存几百年,并于上个世纪将数只建盏定为国宝。
建盏名家作品赏析 · 交流
欢迎关注公众号:建盏仙子
咨询 · 购买正宗建阳精选建盏
请添加个人微信:zah147599888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