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盏知识

建盏美,美在“厚”与“黑”?(下)

建盏坯体的 对于宋人和今人,有怎样的意义? 一定是越厚越好吗? ▼ 建盏美,美在“厚”与“黑”?(下) 作者/ 徐子明 责编/ 知北游

第二讲:“厚”

第一讲说了建盏的“黑”,第二讲说厚。 宋人蔡襄在所著《茶录》中记载:“茶色白,宜黑盏。建安所造者绀黑,纹如兔毫。其坯微厚,熁之久热难冷,最为要用。出他处者,或薄或色紫,皆不及也”。 于是乎,许多建盏同好认为:建盏越厚越好,现代建盏从业者,也不乏尽量把作品做得极厚者! 笔者撰文,本当先向“把盏言欢”的先祖们致敬的,即便不行“顶礼膜拜”之事,至少也不该跟蔡大人抬杠吧!可是笔者有疑不问不行!

一、建盏之“厚”可流行?可实用?

1、建盏曾“独享龙宠”,“其坯微厚”这一“最为要用”的特质(从“生意”的角度讲,就是建盏的卖点之一),蔡襄于北宋期就将此秘密“昭告天下”。 此后,其他窑场把坯体做厚一些是否有难度?若难度不大,别家有没有把坯体都做厚些呢?须知顺应市场,是工商阶层“逐利”之本能! 总之,“其坯微厚”并“最为要用”,是蔡襄的一家之言,还是整个宋朝的普世追求? 2、“其坯微厚,熁之久热难冷”是真的吗? 3、“厚坯”对于我们这个时代的饮茶方式,还有特殊意义吗? 以下,笔者基于自身实践感悟,就以上诸问做一番自问自答吧!

二、建盏之“厚”在宋代与今天的意义

1、回看历史,无论是高古“五大名窑”还是“八大窑系”,在世界瓷文明中的独特建树,都是基于其追循各自独特的地理资源优势,创造各自的辉煌,赢得各自的荣光!或有相互学习和借鉴,但绝不会“忘本”! 换言之,整个大宋王朝,并没有因为“微厚”的建盏受宠而使厚坯成为瓷之风尚!例如:同时代的江西湖田窑,从来高举着“薄如纸”的大旗! 2、“其坯微厚,熁之久热难冷”一定是真的!“熁”(音xié)者,烤也!含铁量很高的厚盏,经火烤之后,所贮热量必定比其他薄盏要多(铁板烧、石锅鱼同理!),比较而言自然“久热难冷”,对于当年的“斗茶”或确“最为要用”。 3、宋代建窑,亦有薄盏,综观笔者的系列藏品: 薄胎古盏,工艺上难免匠气暗溢、雕凿太甚。 厚坯古盏,成型时大刀阔斧,以随性代匠气,且更不容易在高温下变形。反而率性而为,浑然天成! 无疑:厚胎建盏,更加扣合“天然去雕饰”、“返璞归真”的审美意趣!而它窑尚厚者寡,亦衬托出建窑厚盏的独特。 (以下为笔者所藏,敬飨读者)

 

▼银毫“进盏”(口径12.3cm,底足4cm,高6cm)

 

究竟宋人尚薄还是尚厚?站到建窑遗址举目四望,便会豁然开朗:十几米高的弃物堆积层、百条龙窑、千年窑火、十万窑工、全世界最长的龙窑! 如此浩瀚的时间和空间,容得下许多人的美学梦!蔡襄喜厚,拥趸甚众,同时代亦有人喜薄。而建窑尤自以博大的情怀包容着各种的美(建窑民窑、官窑、御窑三位一体之属性,容后分解)! 4、斗转星移,物是人非。今天喝茶,没人再“熁盏”了!审美上,“厚”继承建盏的古韵,但不是一味越厚越好。蔡襄所言,也是“微厚”,不是极厚。方家莫过分求厚! 本文最后,向先贤蔡襄致敬是必须的!他在千年之前,一纸《茶录》赢得建窑万古荣光。建盏千金难求、学士百世流芳,堪称“官宣”之鼻祖、“推介”之典范、“广告”之翘楚!今人如我,拾人牙慧还说三道四,不甚羞愧! 本文完。下一讲:“建盏之必须有的、可以有的、不能有的”,不嫌聒噪,容后奉上! -本文完-

  作者简介
徐子明,水吉人,福建省收藏家协会会员,做建盏专题收藏研究30年。

建盏名家作品赏析 · 交流
欢迎关注公众号:建盏仙子
咨询 · 购买正宗建阳精选建盏
请添加个人微信:zah14759988888
1YKd8U.png

(0)

本文由 建盏仙子官网 作者:名匠建盏 发表,转载请注明来源!

热评文章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