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先生”将十二种茶具比喻成十二位有个性的官员。进一步联想,操纵这十二位“官员”的茶人,不就是一场茶事中的“皇帝”? 此类写法,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把每个茶具都“拟人化”,把茶具作为有性格、有灵魂的“雅玩”来对待,而不是只有使用价值的“工具”。这样不仅便于读者记忆理解书中内容,也让后人看到,宋代的文人骚客,在茶事上的不凡追求。
三、宋代茶具十二先生
《茶具图赞》以点茶步骤来排列茶具顺序,每个茶具都有姓名字号官职,并附描图与赞语。 喜欢建盏的朋友,肯定一眼就能看出,“陶宝文”的配图就是建窑兔毫盏,加上其他十一种茶具,就是宋代流行的饮茶套装——“十二先生”。
1、韦鸿胪 对应实物:茶焙笼 名:文鼎 字:景旸 号:四窗闲叟 赞曰:祝融司夏,万物焦烁,火炎昆岗,玉石俱焚,尔无与焉。乃若不使山谷之英堕于涂炭,子与有力矣。上卿之号,颇著微称。 作用:《茶具图赞》按照点茶法的步骤排列茶具,首当其冲的就是“韦鸿胪”,即茶焙笼。 宋代的茶叶不是散装的,而是饼状。饮用前,须将茶饼烘干,利于后续处理。如果直接让茶与明火接触来烘干,难免有损伤。隔着焙笼烘烤可以避免这一点。 字号解说:“韦”是“苇”的谐音,意思是材质为竹。本来可以叫“竹鸿胪”,但是后面茶筅姓竹,避免重复,这里就以苇代竹。 “鸿胪”是执掌礼仪的官员,此处取其与“烘炉”谐音。“文鼎”、“景旸”都契合火炉之意,“暘”就是“阳”。号“四窗闲叟”是说这类焙笼有四个窗口可以用来通风。 赞语大意:因为有了竹焙笼,玉石俱焚等火灾,就和茶没什么关系了。“祝融”是火神,“山谷之英”指茶饼,能让茶饼免于“涂炭”,焙笼有功,所以列为上卿(即鸿胪),名副其实。
2、木待制 对应实物:茶臼(茶槌) 名:利济 字:忘机 号:隔竹居人 赞曰:上应列宿,万民以济,禀性刚直,摧折强梗,使随方逐圆之徒,不能保其身,善则善矣,然非佐以法曹、资之枢密,亦莫能成厥功。 作用:捣碎茶饼,以待下一步碾磨。 字号解说:“木待制”,即茶臼,蔡襄《茶录》里称为“砧椎”。“木”表明材质是木头,“待制”原为典守文物的官职。包拯包青天就曾经做过待制。此处“待制”取捣碎茶饼以待之后用茶碾、罗筛进一步处理之意。 “利济”指材质为木,木能济人于江海之上。木臼中空,“无心”所以“忘机”。且“忘机”谐音“望齑”。在茶臼中捣茶饼,就是要让它碎成齑粉,故称“望齑”。 “隔竹居人”典出柳宗元诗句“日午独觉无馀声,山童隔竹敲茶臼”,且与十二先生之首、竹制的“韦鸿胪”相呼应。 赞语大意:以木为臼,禀性刚直,能摧毁坚硬的东西,把方的茶砖、圆的茶饼都捣碎。不过使用木臼,只能粗加工。还须以茶碾(法曹)、罗筛(枢密)等工具配合,才能获得更精细的茶末。
3、金法曹 对应实物:茶碾 名:研古、轹古 字:元锴、仲铿 号:雍之旧民、和琴先生 赞曰:柔亦不茹,刚亦不吐,圆机运用,一皆有法,使强梗者不得殊轨乱辙,岂不韪欤。 作用:将茶臼捣成的碎茶进一步碾细。 字号解说:金法曹,即茶碾,是十二先生中,唯一一个名、字、号都有两个的茶具。原因是茶碾分为碾槽、碾轮两个部分,所以名字号有两套,而且这两套名字,看起来还很像兄弟。 “金”指材料为金属,法曹是司法官吏,此处取“曹”“槽”谐音之意,因茶碾底座必有凹槽。 研古、元锴、雍之旧民指的都是碾槽。研古,取研磨之意;元锴的“元
建盏名家作品赏析 · 交流
欢迎关注公众号:建盏仙子
咨询 · 购买正宗建阳精选建盏
请添加个人微信:zah147599888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