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子茗茶

建盏丨斗茶

宋代是极讲究茶道的时代,上起皇帝,下至士大夫,无不好此。斗茶可谓风靡一时,如同西班牙斗牛,一样惹人眷爱。但不同的是,斗茶要文雅得多,文化内涵也十分丰富。斗茶,即比赛茶的优劣,又名斗茗、茗战,始于唐,盛于宋,是古代有钱有闲人的一种雅玩。这种“斗茶”风气形成有两个因素:

  • 因为宋代在理学思潮的熏陶下,重视人的内省功夫,通过内心的沉思,使自己的心理得到净化,而庄严肃穆,澄心静虑地面壁参禅式的斗茶,是一种很好的净化方式
  • 是因为在宋代,美学思想发展呈现出一个明显特点就是主体意识的突出,饮茶已经不再仅仅是一种诗意的消遣,而是成为一种自我实现的一种方式,因为生活即是表现。

也许正是因为没有什么伟大的东西可以表露自己,所以斗茶者才在茶事上不断的完善自己,形成了在工具、材料、斗法上都不厌其精,不厌其巧的“斗茶”习俗。人们在陶瓷造型上追求大方简洁,质朴无华,反对过多装饰雕琢,在釉色装饰上偏重本身安静典雅的色泽,讲究“自然天成”和“天人合一”的审美情趣,建盏的造型和釉色都集中体现出了这种美学观念。

决定斗茶胜负的标准,主要有两方面。

  • 是汤色。即茶水的颜色青白、灰白、黄白,则等而下之。色纯白,表明茶质鲜嫩,蒸时火候恰到好处,色发青, 表明蒸时火候不足;色泛灰,是蒸时火候太老;色泛黄,则采摘不及时;色泛红,是炒焙火候
  • 是汤花。即指汤面泛起的泡沫。决定汤花的优劣要看两条标准:

  • 是汤花的色泽。因此,汤花的色泽标准与汤色的标准是一样的;
  • 是汤花泛起后,水痕出现的早晚,早者为负,晚者为胜。

如果茶末研碾细腻,点汤、击拂恰到好处,汤花匀细,有若“冷粥面”, 就可以紧咬盏沿,久聚不散。这种最佳效果,名曰“咬盏”。反之,汤花泛起,不能咬盏, 会很快散开。汤花一散,汤与盏相接的地方就露出“水痕”(茶色水线)。因此, 水痕出现的早晚,就成为决定汤花优劣的依据。

斗茶用建盏为什么是最合适的呢?

  • 建盏盏心:盏心的圆是茶粉的量器,宋朝点茶用约一钱七的茶粉(约5-6公克),刚好填满盏
  • 止釉线(施釉线),第一次注水到第一道折沿(止釉线),狭窄的盏心方便调膏,调膏的水量刚好使建盏的止釉线位于这个位置,而这止釉线也是烧制时必须的,否则易流动的釉若没这道折沿,会流至匣钵造成沾黏变成废品。

  • 建盏盏壁角度:点茶前后需要六次注水,由于接近45度角敞开的盏壁,使渐渐升高的水面形成开阔的空间,点茶时易于击拂。
  • 建盏指沟:近口缘处盏壁内折,此处盏内有一条“指沟”,沟上还有一条凸出的折沿。这恰到好处的设计,刚好吸收掉击拂时波涛汹涌的茶汤能量,使茶汤不致溢出。而且快速充点时,即便偶尔的失控,折沿能够将失控的茶汤阻挡、回流到茶碗内,不至出。

  • 建盏口缘:盏的口缘微撇,品饮时非常适口,以时下的说法,便是“符合人体工程学”。

 

建盏名家作品赏析 · 交流

欢迎关注公众号:建盏仙子

咨询 · 购买正宗建阳精选建盏

请添加个人微信:zah14759988888

(0)

热评文章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