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器可以说是中国的代名词,瓷器的英文“china”,与中国“China”同为一词,瓷器是中华民族对世界的伟大贡献。然瓷器易碎,固有了一种专门服务于瓷器的“易容术”。建盏作为黑瓷代表,自然也享受到这项服务,尤其是经过岁月沉淀,损坏率极高的老盏。
一、古老的易容术——锔瓷 中国是瓷器的故乡,大约于公元前16世纪的商代中期,中国便出现了早期的瓷器,至宋代,瓷器已然风靡大江南北,这一时期瓷业最为繁荣。 当时瓷器作为上层阶级的“宠幸对象”,属于等级较高的存在,百姓对瓷器可以说是可望而不可及,所以如果拥有一件瓷器,都十分宝贝。 但瓷器致命的弱点——易碎,使得人们懊恼万分,留之无用,弃之可惜,于是民间便开始有匠人尝试修补瓷器,经过艰难的摸索,终于出现了一门修复瓷器的民间手艺——锔瓷。 锔瓷就是用订书钉一样的钉子将瓷器裂缝处合在一起,订完后瓷器不会出现漏水的问题,而且意外地表现出另一种美感。锔瓷用的锔订通常是匠人在金银铜片上剪下备用。
订剪下后还具有可塑性,手艺高超的锔瓷匠人还会根据裂缝的走向,制出花朵的形状,锔在瓷器上,不仅修补了瓷器,还使瓷器上出现了朵朵绽开的花朵。
最终锔瓷这门民间技艺大受欢迎,成为瓷器的“救星”,且流传至今。 经过了800多年的掩埋,这些重现人间的老盏具有极高的收藏价值,且很多都属于精品,却身带缺陷。 通过独特的老盏“易容术”,就能够补缺补漏,甚至添加更多艺术元素,提高可用性和欣赏价值。可以说锔瓷如今除了是一项修补技艺,更是一种艺术文化。
二、锔瓷五部曲 老盏“易容”之前,要做好准备工作,一般需要用到平口钳、厚金银铜片,锤头、剪刀、铁质垫台、锉刀、卡尺、镊子以及金刚钻。 第一步:首先要做好破碎老盏的固定工作,用布或绳子将对好缝隙的老盏缠住。 第二部:用剪刀从金银铜片上剪出长条,接着用锤头砸平,两头剪出脚针,用钳子将长条压弯成“订书钉”的形状,要注意的是两头要稍往里勾,锔上去时才能很好地产生抓力。然后打磨好脚针和面备用。(锔钉制作体现着匠人的手艺,锔钉决定着锔补器具的使用寿命)
第三部:在老盏裂缝对接处的左右两面选择打孔位置,定位标记,并且构思纹饰结构以及锔钉的数量。 第四部:确定好锔钉数量以及位置,便用金刚钻打孔,最后锔上钉子。(使用金刚钻非常人可为,在保证孔对称的情况下,打孔时的毫厘之差直接还会导致老盏被打穿,于是匠人得再将这个洞填补起来,增加工作量) 第五步:用鸡蛋清和瓷粉调和补漏,确保完整性。
这五个步骤只是粗略的文字描述,其中的精细需要亲眼所见甚至亲身体验。 完成的老盏会重新焕发生命力,缺口处或柳丁纹、或桃花朵朵、亦或是“莲叶何田田”。锔瓷为封尘近千年的建盏注入勃勃生机,赋予独特的艺术气息。
锔瓷看似虽易,却着实是个精细活,耐力与细心,再结合多年的经验和恰到好处的审美,才能补出一只有韵味的老盏。 三、锔瓷与金缮是否为同一种技艺? 在瓷器修补界里,还有一种手艺叫“金缮”。常有人说,锔瓷在日本被称为“金缮”。反之,则意为锔瓷与金缮是同样的东西,只是由于地域的不同,有不同的名称而已。然而,这是混淆了锔瓷与金缮。 中国有一句古语:“没有金刚钻,不揽瓷器活”,说的就是锔瓷,用到了金刚钻,而后锔钉抓牢修补。 而金缮实际上也可属漆艺,主要将断面与漆粘合,而后打磨平整,最后粘上金箔。中华民族以金为贵,金缮修补出的瓷器金条灿灿,并且展现出一种别致的残缺美。现代裂开的建盏多使用金缮这种修复手法。
相对于金缮,锔瓷呈现的一种古朴的美,是古时候民间深巷里叮叮当当的声响,是传承至今的古老韵味。在修补破损老盏的同时,延续了中华传统艺术的命脉。 -本篇完-
建盏名家作品赏析 · 交流
欢迎关注公众号:建盏仙子
咨询 · 购买正宗建阳精选建盏
请添加个人微信:zah147599888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