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盏知识

斗茶品建盏,没有斗茶就没有建盏的脱颖而出?

笔者曾欣赏过一件藏品,即来自隋唐大运河遗址周边的一枚包银口建盏, 也就是建窑兔毫银口盏。内口沿处有约1.5厘米宽的银镶边, 外口沿的银边痕, 宽0.5厘米, 银饰已被氧化得斑斑驳驳, 锈蚀得所剩无几。 盏口沿上还有一横约5厘米、纵2.5厘米的粘修痕, 不缺肉。此盏乍看品相一般, 底釉为柿褐色, 釉面的黑色兔毫纹, 只在状若垂泪的厚釉部分有发出, 碗内下部有大块的柿釉没能发出兔毫来, 从胎釉特征来看, 类似于建窑系福清窑的作品, 东西一眼老、有残。

 

黑釉茶盏

当然有很多朋友是不是也有同感认为其只不过是一枚品相一般、发毫不均匀的建盏。 可偏偏就是这看似不起眼的普品小盏, 却被古人如此夸张而奢侈地镶以“银口”, 赴以运河, 欲贡京师。 此盏内壁在阳光照射下,碗心的光斑周围出现银星闪烁。迷离的银星与黑毫斑点, 犹如加饰如飞漆洒银一般, 粼粼于柿釉之上。再细细品味, 黑毫点已不似“兔毫条达”、而酷似“黑油滴”, 与隐于柿褐釉中的银星, 随着脑袋的摇移、盏内光斑的游动, 而摇曳闪耀, 光怪陆离、幻化无穷……竟恍然有汉晋时, 风行一时的、古朴的朱、墨、银三色“洒银漆器”的效果。

 

宋代建窑银兔毫盏底

 

 

宋代建窑银兔毫盏

此盏口饰“银”而不是饰“金”, 想必亦与柿釉中已隐有银星有关;如果饰以金口, 则显色杂而品奢, 不合于宋代“斗茶”之风所崇尚的沉稳、简素、静寂的理念。“品茶”之所以能升华为“茶文化”, 是因为它已由解渴豪饮的日常之需, 化入了精神享受的境界, 追求的是“讲究”、深奥、高雅, 非“金口”为贵。 北宋的“斗茶”是后世“茶道”的圣宗, 它是数千年华夏文明发展到至高无上时、体现在“瓷文化”与“茶文化”上的总汇;瓷、茶二品, 都是由中国传导到世界各地, 历时最久、最能体现民族睿智的传统特色外销品。而“斗茶”则是在这两大传统产品的基础上, 后发扬光大, 而派生的文化产品、精神硕果。

 

日本江户时代茶道鼎盛期的赤乐茶碗

“斗茶”融会贯通了中国几千年来, 由皇家传承的陶瓷的器型、釉色、纹饰之美学思想, 创烧出斗茶专用的黑褐盏。黑褐盏端敛、庄重、素简、枯槁, 又不失温润、玉华;而不是张扬、厚积薄发的中华传统内敛、厚重之人文精神的集大成。只可惜斗茶刚刚兴起, 北宋被“金”所灭;改朝换代, 移风易俗。同是中华后人的女真族, 没能将汉人“瓷文化”与“茶文化”的总汇——“斗茶”传承下去, 而若干年后被“大和民族”所吸纳, 易名为“茶道”, 传承了下来。 我之所弃, 为彼所用。我们应感谢“大和民族”的传承与弘扬, 使我们今天得以找寻到品鉴“建盏”的真谛。笔者认为:“夫”“茶道”之“道”者, 生于“禅宗”、源于“老庄”;因此对“斗茶神器—建盏”的品鉴, 存喻在一个“隐”字之中。清晰而直白的兔毫、油滴, 不能称它“妙绝”, 现在想来那只是今人审美的理念; 古人云:“其孤妙之作品, 常隐没于简素、朴拙的黑褐釉中, 不经意视之, 普而陋也;譬如“曜变”, 唯受之丽阳霭气, 巧合于阅者悟道禅心, 方显示斑点、曜变之华光幻影;再潜心扪意, 又变化无穷、隐匿尽现;倘若慧根、禅心、光霭或有一缺, 则“曜变”佳色不可见”。茶、盏欣赏, 称为“品鉴”, 是令所品之人, 磨砺城府、陶冶性情, 虚心求教、勿致唐突。须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肉眼凡胎、难入法门。高士哲人、悉心揣摩, 方能得其十之八九, 余乃意会不尽之玄妙也。

 

建阳县出土的佛字钵盏底

就像平常人常说的“看景不如听景”, 游园如果没有导游指点, 常有漫不经心、熟视无睹的奇景过眼不见。导游的说辞, 乃是先人潜心推敲无数次、才品味出的“心得”, 他的潜心品味, 使之出神入化, 升华到“形而上”的境界。不同的境界, 当然会得出不同层次的体味;常人若要进入“高人”的境界, 当然需“过来人”点化。此即是:品鉴高端神品茶器, 必先得焚香沐浴、化入境界, 别有用心、寻踪求源, 虔诚悟道、推敲琢磨。尤其是, 今人若追随前人意念, 又须知晓时过境迁, 意识演变;若不先设身处地、修身养性、发古人之幽思, 则品味的结果, 不但无法企及, 还可能南辕北辙。 今人审美的浮躁理念, 难得宋人审美的“道学”取向与情趣, 喜好花花绿绿、直白的纹饰表达。那么, 若按今人的审美理念, 就会臆造出粗俗的、艳媚的赝品、仿品。我一直认为日本静嘉堂文库美术馆藏的“曜变天目盏”, 过于花俏时尚!与宋徽宗倡导的“斗试茶、茗战”的道家哲思不能媾和;亦与日本桃山时代 (16、17世纪) 、江户时代 (17、18世纪) 茶道鼎盛期所追求的古拙、简素、幽寂、原始的精神享受格格不入。宋人吉州窑茶盏的佳胜之作——木叶纹盏, 仅是以残余脉络的枯叶为饰, 它只为烘托一种心境, 构成一种轮回的联想, 体现一种参禅情趣, 而绝不能过于夺目耀眼。

 

木叶纹盏 (大阪陶瓷美术馆藏)

道家以为:“万变不离其宗”, “宗”者, 意即突出的主题只能是一个。茶和盏, “茶”是宗主, 必须合于红花与绿叶的主次关系;“盏”不以美不胜收为最, “盏”在体现其神妙之处时, 必须与“斗试茶”的过程发生密切关系, 否则自成一体、喧宾夺主, 则“斗”的主题, 是“盏”而非“茶”了。那样, 流传至今的就不是“斗茶”, 而是从其分支出的“斗盏”一脉了, 岂不添乱乎。 “瓷文化”有别于“茶文化”, 它的最高成就应产生在那些仿金银器、青铜器的“陈设瓷”中, 它能独立地表现瓷的艺术、瓷的文化;而“建盏”则是在“斗茶”中兴起的一种用具, 仅仅是随“斗茶”而不是随“饮茶”应运而生的;没有斗茶, 就没有建盏的脱颖而出, 更何谈“天下第一名碗”? 宋人的“茗战”结束, 建盏便丧失了市场, 建窑也就衰败了。品鉴建盏, 离开“斗茶”的历史背景、意识形态, 奢谈什么色彩艺术、美学感受, 那是今人一相情愿的自说自话。 此盏, 在室内一般光线下, 看到的仅是发散不均匀的“黑兔毫”;细辨是柿釉“黑油滴”;艳阳强光下迎光侧视, 在柿釉部分则可见隐匿的斑斑“银星”;再细品, 又幻化出神秘莫测的“朱地洒黑漆、飞银星”的“漆器”效果 (宣德炉效果) 。此乃三环境、四情景、四层次、四境界。

 

建窑兔毫银口盏

最后, 一盏虽已三色, 但仍不失其庄穆、冷峻的内敛之风、皇家气象, 兼有“大隐”回味之悠长。笔者认为此盏的冠名应为:“宋福清窑柿釉黑油滴洒银星镶银口盏”方能总括其精要。其烧造者尽得宋徽宗“斗茶、茗战”之理念、哲思;用心良苦, 参禅悟道, 大隐于朝。

建盏名家作品赏析 · 交流
欢迎关注公众号:建盏仙子
咨询 · 购买正宗建阳精选建盏
请添加个人微信:zah14759988888
1YKd8U.png

(0)

本文由 建盏仙子官网 作者:名匠建盏 发表,转载请注明来源!

热评文章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