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盏文化

建盏的古今第一代言人,宋徽宗!

 

中国有句名言:“美食不如美器”

建盏作为宋代第一茶器,

历经朝代兴替,谱写千年茶盏纠葛

世人皆晓徽宗精于茶艺

并撰写了多部茶书经典

那么宋代茶书有何特点

作为“建盏古今第一代言人

确实实至名归

下文为你解答!

以皇帝身份写茶书,宋徽宗是五千年来头一份。器为茶之父,水为茶之母。说到茶,就离不开器。以国君之高位在书中宣传茶器,徽宗也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一、多才多艺却治国无方的皇帝

中国历史上数百个皇帝,能为现代人所熟悉的并不多。而宋徽宗赵佶(1082-1135)就是知名度很高的一个。他出名的原因,不仅在于书画双绝的才气、极高的品位,也在于其北宋亡国之君的身份。

在世人眼里,他既是一个艺术家,也是一个没干好本职工作的昏君。 今天我们的主要目的不是评价他在国事上的功过是非,所以先把他的治国本领放到一边,就说说他的品位。 宋徽宗作为皇帝,接受的是最好的教育,也有最广阔的视野。他在书法、花鸟人物、诗词、音乐等领域,都留下不少脍炙人口的传世之作。 除上述领域外,徽宗也精通茶艺,不但作过多首茶诗,绘过茶画,还曾经亲自为臣下点茶,更以帝王之尊撰写茶书《大观茶论》。

另外,赵佶尤爱米芾之字,便时常模仿。大臣提醒:“帝王学臣下之字,不妥。”赵佶闻之,沉思良久说:“是啊,我为何不开创一种书体呢。”经过几年琢磨苦练后,赵佶把绘画中画兰画竹之技法,巧妙地融入书法之中,开创了一种前无古人的书体——瘦金体。 “横画收笔带钩,竖划收笔带点,撇如匕首,捺如切刀。”中国书法历来讲究藏锋内敛,但是赵佶却偏偏不要,他要把所有锋芒都显露出来。就是要挺劲犀利,就是要锋芒毕露。大书家赵孟頫这样评价:“所谓瘦金体,天骨遒美,逸趣蔼然。”赵佶之瘦金体后来影响甚广,现代著名大书法家启功,其字就是脱胎于瘦金体。

二、宋代茶书的特点

宋代不论贵族、文人还是普通百姓,都离不开茶。茶文化攀上新高峰的情况下,宋代就成了茶书原创度很高的朝代。明代的茶书就少有原创了。而且宋代的茶书还有以下特点:

01.专著多

宋代茶书总数约三十本,其中光是讲北苑茶的专著,就超过一半。北苑产贡茶,地点距离建盏产地非常近。贡茶与贡盏,关系匪浅。北苑茶受重视,与皇家对其的重视分不开。其实建盏也是一样。此外南宋的《茶具图赞》,是讲茶具的专著。很可惜的是,这些宝贵的书籍,有不少已经失传了。

02.作者的身份高

宋代的茶书作者,不少是达官显贵、社会名流。如撰《北苑茶录》的丁谓,撰《茶录》的蔡襄等。沈括在《梦溪笔谈》中,也专门撰写“本朝茶法”与“国朝茶利”等内容。 宋徽宗不仅爱吃,嗜茶,他还研究茶,是古今中外第一个著作茶书的皇帝,《大观茶论》和书画一样,是宋徽宗留给后世的传奇。为了更进一步将茶文化发扬光大,宋徽宗干脆放下政务,写了一本茶书,于是,《大观茶论》问世。徽宗于北宋大观年间撰写《茶论》,后人收录此书时,改称《大观茶论》。在作者身份这一点上,《大观茶论》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作为史上最文艺的皇帝宋徽宗看着千里江山图的时候,手里一定捧着建盏亲自为建盏打CALL的就是整个大宋皇族贵胄携宋代所有文人墨客,所以!苏东坡黄庭坚米芾欧阳修所有的文人的最爱!其描述建盏魅力的诗词繁不胜数。

三、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茶书

中国自秦始皇以来的皇帝,怎么算都有几百个。其中以皇帝身份撰写茶书的,唯独宋徽宗一个。就书的内容而言,《大观茶论》是综合型的茶书,对茶的产地、制法、鉴别、品评,以及茶具和点茶法,都有独到的见解,是后人研究宋代茶事的重要参考。称它为“宋代第一茶书”并不为过。

《大观茶论》全书共二十篇,内容翔实丰富,考据真实,涉及面非常广泛。内容分别为:绪论、地产、天时、采择、蒸压、制造、鉴辨、白茶、罗碾、盏、筅、瓶、勺、水、点、香、色、藏焙、品名、外焙等名目。

四、“宋代第一茶书”中的“宋代第一茶器”

《大观茶论》中最为建盏界熟知的,是盏色贵青黑,玉毫条达者为上这句。而徽宗论盏,不止于此。全文一共近百字,对茶盏的形与色、使用方法,都有说明。 中华书局校勘版《大观茶论》原文:

盏色贵青黑,玉毫条达者为上,取其焕发茶采色也。底必差深而微宽。底深则茶直立,易以取乳;宽则运筅旋彻,不碍击拂。然须度茶之多少,用盏之大小。盏高茶少,则掩蔽茶色;茶多盏小,则受汤不尽。盏惟热,则茶发立耐久。

这段话以三个角度说盏,其中任何一句拿出来,都是当时最有力的建盏广告语,也是建盏作为茶器,位居“宋代第一”的明证。

01.茶盏的釉色

盏色贵青黑,玉毫条达者为上,说的就是建窑兔毫盏。当时其他窑口仿盏,因工艺原料等因素的制约,极难仿出建窑正窑的水平,尤其是达到徽宗要求的精品兔毫盏。 为什么要茶盏必须够黑,又需要具备条达玉毫?徽宗自己解答了,为的是取其焕发茶采色,就是说精品建窑兔毫盏的釉色表现,最能焕发(白色)茶汤的颜色。

02.茶盏的器型

底必差深而微宽。底深则茶直立,易以取乳;宽则运筅旋彻,不碍击拂。” 意思是茶盏的底部必须具备一定的深度和宽度。底部深,茶就好像直立在盏中,易于击出表面乳白的汤花;底部宽,就能自如地运转茶筅,不会束缚茶筅的击拂 建窑束口盏就完全符合底差深而微宽的要求。加上建盏是铁胎,分量很足,从口沿至盏底,盏壁逐渐加厚,重心也很稳,击拂的时候更加顺手。

03.茶盏的使用心得

然须度茶之多少,用盏之大小。盏高茶少,则掩蔽茶色;茶多盏小,则受汤不尽。盏惟热,则茶发立耐久。” 意思是因此必须根据茶的多少,来确定所使用茶盏的大小。如果碗大茶少,茶色不显,茶多盏小,没有足够的注水空间。此外盏还需要够热,这样击拂出的汤花才会更持久。 建窑束口盏口沿下方有一圈注水线,能有效防止茶汤在击拂时溢出。建盏的盏壁微厚,胎骨为铁胎,保温性能很好。

徽宗作为一国之君,衣食住行,都享受全天下最好的。于茶上,不可能例外,于茶器上,也是如此。而徽宗亲撰的《大观茶论》,在涉及茶盏时,显然句句都在说建盏。可以说,建盏是宋代皇帝在“第一茶书”中钦定的“第一茶器”。 而《大观茶论》中论盏的文字,可是真正的皇帝在教人挑盏、用盏。如此权威性和影响力,在宋朝无人能比,自然也对当时的茶风产生了深远影响,直到今天,还有不少人津津乐道。

贵为天子徽宗的推崇、文人墨客的吹捧,给宋代斗茶文化注入了绵绵不断的发展动力,使得宋代茶文化走向了历史的巅峰。“水涨而船高”,宋代斗茶文化发展反过来也进一步推动了建盏的发展和兴盛,使得建盏最终成为宋代斗茶的第一茶盏。无论建盏,或是宋代斗茶文化,宋徽宗作为其“古今第一代言人”可谓是实至名归。 建盏的魅力,不仅仅是美妙的器型与釉纹,更是因为一件小小的茶盏准确地诠释出了宋代斗茶文化的真正内涵。正是因为这样,建盏顺理成章地成为这一时代美妙文化的代表。

建盏名家作品赏析 · 交流
欢迎关注公众号:建盏仙子
咨询 · 购买正宗建阳精选建盏
请添加个人微信:zah14759988888
1YKd8U.png

(0)

热评文章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