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瓷是中国陶瓷艺术的丰碑,尤以单色釉瓷器为美。其中宋代建窑黑釉盏,引领了宋代举国上下的黑釉茶盏潮流,也成为黑釉瓷的代表。
△宋代黑釉盏 建窑茶盏自古以来就是著名的茶碗,备受历来中外茶人的宝爱而享有大名,只要一出现市场,莫不成为众人头号珍藏目标。
不过,好品相的建盏其实数量不多,由于宋墓极少出土建窑瓷器,因此我们目前在市场上所见的建窑,多是传世品、出水品或是捡自窑址的窑址货。
▲盏底有“供御”字样的,是当时供奉给皇室的建盏 目前流通的建盏绝大多数都是窑址废品,碗上通常都带有些缺陷,有些软塌变形、有些因温度不足釉面未烧结、又或是烧造时倾覆而与匣钵沾黏等等。
由于这些窑址标本长期埋在土中,在风化沁蚀下,无论怎么煮都还是会带有一丝微微的土沁味,这点令对茶味讲究的喝茶人似乎有点难以忍受。
△建窑兔毫盏残件标本 与我们现在不同,瓷器、茶叶、丝绸、银器在宋代并不是生活必需品而是奢侈品。 奢侈品的消费依赖的不仅仅是经济的繁荣,还需要有一种相对普遍的消费认同。
△宋代瓷器
经历唐末混战,宋太祖又是黄袍加身,这样造成的必然结果就是加强对手握兵权武将的防范。
△宋太祖赵匡胤 所以有宋一朝文官的权利得到了极大地强化,与此同时文人的社会地位也空前的提高。 是谁风花雪月、是谁吹拉弹唱、是谁有闲情逸致品茶斗茶,当然是文人,武将爱的是封狼居胥,爱的是打打杀杀。 所以宋代文人生活偏于小资,这也带动了整个社会的风气。
△建阳·考亭书院(朱熹晚年讲学之地)
魏晋南北朝至唐,文人心态主张个性张扬,所以才有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豪迈诗句。
△唐朝诗人王维 而到了唐末,文人善于填词,其实就是写歌词由艺人来唱,这种审美心态一直延续到宋代。
△宋建窑油滴天目茶碗 从瓷器的发展来看,唐代的三彩瓷和秘色瓷釉色绚丽,而到宋代,单一釉色的瓷器更受欢迎,如龙泉窑的青釉、钧窑的蓝釉。建盏作为黑釉瓷的一种,也必然得到发展。
△唐·三彩(故宫博物院藏) 除了以上因素,建盏的兴盛还有以下三点特殊的原因:
一、烧制技术的革新
我国陶瓷史上很早就生产黑釉瓷,但产量一直很小,原因是釉色单调死板缺少变化。 建窑的窑工们为了突破这个局限,利用釉中所含氧化金属能呈色以及窑温火焰的机理,烧出富有变化的结晶釉和花釉。
△建窑遗址 这一变革一发不可收拾,仅兔毫一种釉色就有金、银、灰、黄等不同品类。
△南宋 建窑银兔毫盏
二、斗茶之风的兴起
建盏的盛名得益于宋朝风靡的斗茶之风。当时,为了创造最佳的斗茶效果,不仅需要好的茶品,还需要优质的茶盏,所谓“好马配好鞍”。
△宋斗茶图(桌上的器物为黑瓷建盏,宋代主流茶具) 《茶录》说“茶色白,宜黑盏”,建盏的“重、大、黑”特点恰符斗茶的要求。
△《茶录》中提到的相关内容 建盏的“重” 指的厚重沉稳,易于茶筅搅拌;“大”在于其口大底深,方便搅拌后观赏;而“黑”主要是釉色深,衬托白色的汤花,显得黑白分明。
斗茶这种饮茶方式起源于唐代,到了宋代,上至皇帝下至士大夫无不好此。
△宋代斗茶图 斗茶是将茶饼碾成粉末连水带茶一齐饮下,而在斗茶过程比的就是汤色,建盏的黑更容易衬托汤色的白。
△斗茶步骤图 建盏在口沿处会有一道“分水线”,斗茶的一个环节是点汤,即用茶筅旋转击打和拂动茶盏中的茶汤,使之泛起汤花,汤花匀细,可以紧咬盏沿,久聚不散,这种最佳效果名曰“咬盏”,也就是汤花能咬住“分水线”,这说明建盏在当时的主要功能就是用于斗茶。
△斗茶示意图
三、宋徽宗的个人作用
宋徽宗算不上是一个合格皇帝,但绝对是一个极有造诣的艺术家,有宋一代书法第一,又兼具文艺青年的各种喜好。
△宋徽宗赵佶
▲宋徽宗赵佶《文会图》部分,直观展示了宋代饮茶风气 人家写了一本《大观茶论》对建盏是这样评价:”盏色贵青黑,玉毫条达者为上”,这句话至今仍是被引用次数最多的一句。
△《大观茶论》 宋徽宗不仅自己喜欢用建盏,还兼职推销员。 据《宣和遗事》载:“以惠山泉、建溪异毫盏,烹新贡太平嘉瑞茶,赐蔡京饮之”。 可见建盏在宋代想不火都难。
△宋徽宗·欲借 风霜二诗贴(台北故宫藏) 对于建盏的烧制,建盏匠们说:“一炉生,一炉死,一炉生不如死”,即使是经验丰富的建盏大师,也有可能很久烧不出一只精品建盏。 建盏是“土与火”的艺术,一件优秀的建盏是在大量的废品的基础上产生的。
△宋代建窑兔毫盏
△建盏烧制工序 步履匆匆的人发现不了建盏的美丽——只有当你心平气和仔细端详,才能领略这样朴实无华背后的星光闪耀,仿佛另一个深邃的天空,线条宽广,温暖圆润。
△大虹彩油滴双木叶 读懂建盏,便读懂了宋人的清淡、风雅与隽永。建盏之美在于安静而不事张扬。
建盏名家作品赏析 · 交流
欢迎关注公众号:建盏仙子
咨询 · 购买正宗建阳精选建盏
请添加个人微信:zah14759988888
本文由 建盏仙子官网 作者:名匠建盏 发表,转载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