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盏知识

一篇文章让您全面了解盏

摘要:建盏作为茶器,想必您在品茶中也时常见到。

历史上宋徽宗是它的品牌代言人,邻国日本更是将四只建盏视为国宝级文物珍藏于博物馆中。那么建盏到底是什么呢?如何玩转它呢?别急,跟着小编一同从建盏的历史文化、盏形、斑纹以及世人对它的反馈中去寻找答案吧!

(一)历史文化 因为它有“故事”!它经历过“默默无闻”到“众所周知”,后来又被皇家所推崇,成为御用之物,独享荣宠,也享誉海外。又因朝代更替渐渐“没落”,淡出于世。幸而有爱好之人对国之珍品的孜孜以求,通过各种方法令文明之光失而复得,才逐渐又回到公众视野当中。

 

(二)盏型、釉色斑纹 说到盏型、釉色斑纹,小编先来讲下盏型。建盏多是口大底小,有的形如漏斗且多为圈足。古代建盏圈足较浅,足根往往有修刀,俗称:倒角,足底面稍外斜;少数为实足(主要为小型敛口盏),造型古朴浑厚,手感普遍较沉。然而,现代建盏多习古朴之风进行烧制,故实足又占据现代建盏产品的大多数。

 

建盏按照目前的考古器物学进行分类,主要的盏型分为:撇口、敞口、束口和敛口四种。每类又分大、中、小型,口径16cm以上的为大型,10~16cm的为中型的,10cm以下的为小型的。我们现在所常见、常用的多数为小型盏,偶尔会见到中型盏,极少有大型盏映入眼帘。  接下来,我们来重点讲讲这四类盏型的特点及它们在古代的各自功用。

 

①撇口盏:口沿外撇,唇沿稍有曲折,斜腹或微弧,腹下内收,浅圈足,可分大、中、小型。此类盏的大型器,古代主要用来进行点茶;其次用于几人共饮,也就是一只茶盏大家轮流喝(这种饮茶形式,目前还保留在日本茶道当中),故大型盏比例相对其它盏型较高。中、小型器较常见,多为夏天专用,易散热 、易入口。而此类盏中,鹧鸪斑成品率低,尤显名贵!

 

②敞口盏:口沿外撇,尖圆唇,腹壁斜直或者弧度非常之小,腹较浅,浅圈足,形如漏斗状,俗称'斗笠盏'。常见中、小型盏,偶见大型器 ,基本功用与撇口盏类似。

 

③束口盏:撇沿束口,腹微弧,腹下内收,浅圈足,口沿以下约1~1.5cm左右向内束成一圈浅显的凹槽,作用在于斗茶时既可掌握茶汤的分量,又可避免茶汤外溢,该凹槽俗称'注水线'。此类盏腹较深,器型整体较饱满,手感重。常见中、小型器,中型器比例较高,为建盏中最具代表性的品种,也是产量最大的建盏之一,出土或传世品最多 。

 

④敛口盏:口沿微向内收敛,斜弧腹,矮圈足,挖足浅,造型较丰满。常见中、小型器,小型器比例较高,有的为圆饼状实足 。此类盏多在大型盏点茶后分于其中,便于茶客饮用。  看到这里,读者们已经可以基本了解不同盏型的建盏的不同功用。后面我们该进入本篇的重点,也就是建盏最为重要的釉色斑纹。为什么说最为重要呢?因为建盏没有重复品!它每一件产品的釉色斑纹、外观机理都是不一样的,这就是建盏魅力之所在,也是我们把玩建盏的最为要用的地方! 中国南宋时期有本记载建盏相当重要的著作《方舆胜览》,作者祝穆记录到:“兔毫盏,出鸥宁之水吉。黄鲁直诗曰:‘建安瓷碗鹧鸪斑’。又君谟茶录‘建安所造黑盏纹如兔毫’。然毫色异者土人谓之‘毫变盏’,其价甚高,且艰得之。”  祝穆是南宋歙州人,徙建宁府崇安,幼孤尝从侨居建阳的姑父朱熹学习。崇安、建阳均近建窑,着意收集南宋名迹的他对建盏的情况当非常了解。这段文字就清楚表明,当时建盏斑纹的分类包涵:兔毫、鹧鸪斑和毫变三种。

 

建盏的斑纹形状多种多样,千差万别,现代有些涉足者见到斑纹有点异样的,就凭感觉起一个名称,致使建盏品名越来越多。而严格的讲,建盏的斑纹只有三种:兔毫、鹧鸪斑(即建窑油滴,因斑纹像水面上飘浮的油珠,被日本称为油滴)、异毫(即兔毫与鹧鸪斑二者中间体,其中包括如铁锈斑等。这里小编先讲异毫而非毫变,因为根据祝穆所记,毫变其实是指“毫色异者”,“毫”是指斑纹,而“色”讲的是釉色)。 釉色则需根据具体茶盏显现的颜色而定,包括灰色、黄褐色、黑褐色、金色、银色、银蓝色、茶抹色、彩色等。其中,彩色指的是在阳光照射下同时呈现出蓝、黄、紫等不同色彩,并随观赏角度而变的釉色。    这里我们返回来再讲“毫变”。“毫变”是釉色和斑纹综合叫法,是指非兔毫斑纹且颜色变化者。从斑纹来讲,只要不是“兔毫”即可,既可以是“鹧鸪斑”也可是“异毫”;从釉色来讲,根据各博物馆、美术馆所藏的毫变盏,应归纳至彩色当中。 根据以上分析,“毫变”其实也就是被众人所最为推崇的“曜变”

,而“曜变”一名则是出于日本。“毫变”隐义是“兔毫”的变异品种,也就是建窑的变异品种,这里的“毫”相当于“窑”。因此,“毫变”与“窑变”同义。而“曜变”是从“窑变”过渡来的,所以中国宋代记载的“毫变”与日本称的“曜变”是同一品种。现在“窑变”这个名称也被滥用了,窑变原指窑中之宝,现在把说不清的釉色都称窑变,反正好歹都是窑里变出来的,这样的做法甚为不妥。 曜变盏(图3)是建窑的特异产品,非常难得,极为珍贵,它的主要特征是圆环状的斑点周围有一层干涉膜,在阳光照射下会同时呈现出不同色彩,并随观赏角度而变。  兔毫盏(图1)是古代建窑的主打产品,它的主要特征是黑釉表面分布着雨丝般条纹状的析晶斑纹,类似兔毛。  鹧鸪斑盏(图2)是建盏珍品,产量稀少,其主要特征是釉面花纹为斑点状,类似建窑当地鹧鸪鸟胸部羽毛的黑底白斑。  异毫盏(图4)也非常难得。斑纹不像兔毫也不像鹧鸪斑,既不细长也不像鹧鸪羽毛。  建盏之所以受到宋代茶家们的青睐,其魅力主要在于釉色斑纹。如果没有釉色斑纹,则只是普通的黑釉盏,即使坯质再好,釉色再黑,建盏也不会有太大特色。建盏的制作工艺就是围绕着釉色斑纹进行,建窑的兴衰和它留给后人的许多难解之迷,也都隐藏在这些变幻莫测的釉色斑纹之中。接下来给大家介绍如何把玩!在此之前,先给大家普及一下建盏的烧制方法,以便大家能够更好地了解它们的机理,知道哪种盏经过怎样的“培养”后会达到一个什么样的感觉! 建盏的烧制有两种方法:氧化烧和还原烧。 氧化烧出来的盏容易形成玻化保护层,镜面效果好。这种盏用手摸到釉面上很光滑,在光照下,釉面上能够形成镜面反射。这种釉色相对于厚结晶养出彩色釉色(彩色釉色,即人们常说的“七彩”,后面我们将彩色釉色简化称为七彩)就较慢一些,但也是能养出七彩的。属于氧化烧这类的盏,表现最明显的是兔毫盏,还有就如柿红盏、铁锈盏等。 还原烧出来的盏在釉面修复过程中会形成如毛细血管般的细微气孔,在釉面收缩还原过程中形成独特的强结晶釉面。这种盏用手摸到釉面上有磨砂的感觉,有点像金属。在光照下,釉面上形成的是漫反射。这类盏在倒入高温茶汤后,茶水中的矿物质和结晶中的矿物质产生完美的结合,也就会更快的养出七彩的视觉效果。表现最明显的是鹧鸪斑盏,还有就如其它异豪盏等。 所以,看过上述内容,大家也会知道,我们经过“培养”的盏,追求的是七彩效果,这样才会使你的宝贝更上一层楼! 为什么建盏会养出七彩呢?一方面是茶汁和釉面的物质发生了化学反应(釉中含有的铁 茶中的碱性物质),改变了釉面的分子结构,所以色泽发生了变化;另一方面是釉面吸收了茶垢,表面形成一个折射面,进而反射出和之前不一样的光泽。 下面小编就教教大家怎么把盏养出七彩。这需要从三方面着手,首先是选盏,其次是用何种茶去养,最后是平时的保养习惯。 (三)建盏对人的回馈 因为建盏的胎和釉含有百分之七到八的氧化铁,在高温的情况下,它会形成一个磁场,磁场对水和茶汤都会有一个磁化作用。所以用建盏泡茶,茶汤入口的感觉不独可以使茶汤的口感醇和柔顺,也会提升茶汤的鲜度,不会产生闷乏的味道,好处多多。而且,似乎为了弥补茶汤颜色不容易分辨的缺点,在稍强的光照下,用建盏喝茶,茶汤会显现出炫目的闪金等颜色,让人别有意趣!这也是时下很多人重新开始喜欢建盏的原因。 结语: 日本久松真一先生(1889—1980)以禅的理论为基础,将禅艺术的性格归纳为七个特点:不均齐,简素,枯高,自然,幽玄,脱俗,静寂。这与建盏深层次釉色的质感不谋而合。这是巧合吗?不!这是物的秉性与佛道思想在深层交汇的一个例证,是科学,艺术,哲学在深层聚会的一个缩影。其根源是:不稳定,变数多,落差大。其精髓是:隐中富有活力。宋代茶家选择建盏,是中国文化进取精神的一个必然结果。

建盏名家作品赏析 · 交流
欢迎关注公众号:建盏仙子
咨询 · 购买正宗建阳精选建盏
请添加个人微信:zah14759988888
1YKd8U.png

(0)

本文由 建盏仙子官网 作者:名匠建盏 发表,转载请注明来源!

热评文章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