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建盏的历史你有了解多少?根据考古发掘材料,大体可以勾勒出建窑历史发展的脉络。晚唐五代时期,是建窑的初创阶段。遗址分布于庵尾山、芦花坪、牛皮芲三处,规模不大,以烧制青釉器为主,酱釉器次之。今天小编就来给大家介绍下关于建盏的历史。
青釉器胎骨一般呈灰色或灰白色,瓷土淘洗不够精细,胎体中含颗粒杂质较多,表面手感较为粗糙,有的形成焙烧后的裂隙。釉色呈青绿、青黄、青灰或黄褐色。
施釉采用蘸沾法或刷釉法,釉水普遍不到器物底部,腹下部及足部多见露胎。
呈现玻璃质感较强或滋润莹亮的色彩,是成功的标准釉色。相当一部分瓷器釉层厚薄不匀,烧成火候偏低胎釉结合松脆,釉水往往呈垂流现象而且容易剥落。
酱釉器的胎骨呈灰色,釉层略厚,发色灰暗并多见流釉现象,有时釉层中闪现出青绿的色彩,但尚未达到宋代建盏的兔毫纹窑变效果。釉色呈酱褐色,器形主要是罐类。
壶、罐类琢器一般置于托座上焙烧。托座器表,常见刻划“张”、“吴”、“徐”、“唐”、“余”等姓氏,还有“本”、“未”窑位标记以及数字符号等,反映窑场是民间多家合作经营的作坊性质。
我国的瓷业,在唐代时期形成南青北白的局面,浙江越窑占据江南窑业的统治地位。初创时期的建窑青瓷产品与越窑生产工艺的一致性,表明了它们之间密切的渊源关系,出土窑具上刻铭的众多姓氏名字之中,很可能包括了来自越窑系统的制陶工匠和技师。
出土标本中,有一件青釉残碗,内底刻“山下社”铭文。“社”字的本义,是土地之神或祭祀土神之所。后引申为地方基层行政单位,相当于里,古代一般25家为社或方圆6里为社。此铭文说明:晚唐五代时期,建窑所在地已经形成了一定规模的居民聚落。
五代晚期至北宋初年,建窑工匠进一步改进装烧工艺,采用一种漏斗形的凸底匣钵,正置仰烧黑釉碗。这时期的黑釉碗,以薄胎薄釉、浅腹内底隆起为显著特征,与宋代风行的建盏厚胎厚釉形制相区别,但已开创了建盏的先声。
两宋时期,是建窑的繁荣阶段,窑场规模宏大,标准的黑釉瓷器大量烧成,器形以碗类为大宗,成为建窑文化的独特标志。此外,还有少量灯盏、杯、钵等器物。
南宋晚期至元代早期,建窑出现了青白瓷产品,从工艺技术风格看,营长墘窑址的青白瓷产品,仿效江南名窑景德镇湖田窑,表现了共同的时代特征。
元代早期以后,建窑废止。建窑的青花瓷器仅发现于大路后门的一处废墟,器形有碗、盘,胎骨坚白细致,白釉较为纯洁,青花色泽较为明丽,装饰图案有折枝花卉、书生人物等,与本省德化窑清代晚期的风格类似,是建窑元代衰落五百年后的尾声。
总的来说,兴起于晚唐五代,盛于宋代,衰于元,清代尚一度残余,是建窑历史发展的整体脉络。
建盏名家作品赏析 · 交流
欢迎关注公众号:建盏仙子
咨询 · 购买正宗建阳精选建盏
请添加个人微信:zah14759988888
本文由 建盏仙子官网 作者:名匠建盏 发表,转载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