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指导复原项目的陶瓷艺术设计教育家梅健鹰,送给孙建兴一本小山富士夫的《天目》,对他说: 虽然现在市场上流通着不少的兔毫盏,但是要知道当年恢复建窑兔毫可是费了不少功夫。
“这本书,你拿回去好好看,如果你们能把建窑兔毫恢复起来,对国家有一定贡献;如果能把油滴恢复起来,对国家是重大贡献。”
▼梅健鹰,陶瓷艺术家、画家,中央工艺美术学院(今清华美院)教授。1916年生,师从徐悲鸿、傅抱石等名家。 20世纪50-60年代,梅健鹰先后参加或主持建国瓷设计、人民大会堂用瓷设计。梅教授对建盏技艺的恢复曾作出极大推动,值得建盏人铭记。
师友的嘱托,孙建兴不敢或忘。可是光一个兔毫就已经耗费了所有的国家拨款,后来的油滴,只能自掏腰包研究了。
虽然皇天不负苦心人,油滴釉也在孙建兴的努力下复原,可惜梅教授没来得及看到。
柴烧虽然和宋代使用的能源一样,却耗费时间、空间、人力物力,而且成品率低得令人发指。
当时建盏不为大众所熟知,商品化道路本就艰难,烧一窑经费太高,还很折腾,不利于建盏艺术向民间普及。
孙建兴是专攻技术的,他觉得进入工业社会,应该有科学的办法解决这一窘境。
他开始试验其他不同的窑炉,包括使用天然气的气窑和用电的电窑。
这两种炉子,升温不难,还原(可以理解为赶走窑室内氧气)是个大麻烦。可是建盏不还原烧不出好东西。只能硬着头皮上。
没经过改装的原始窑炉,非常危险。
孙建兴冒着爆炸的风险,不顾家人劝阻拿做实验,最后他发现在电窑炉门上开个小口,于合适时间投入松油柴,就可以取得良好的还原效果。
▼电窑还原投柴口一例,技术好、有想法的师傅通常会根据自己需求加以调整。
这一中途投柴制造还原焰的方法,后来整个建盏界都在使用。不过知道是孙建兴首创的人不多。毕竟他在开荒的时候,中国还没几个人有电脑,更没啥互联网、新媒体的概念。
1、柴烧和电烧各自的利弊
作为将柴烧和电烧技术都运用得很纯熟的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孙建兴对两种烧法的利弊都很清楚。
柴烧的好处是烧制过程中有落灰,落在釉面上会和釉面重新结合熔融后形成微妙的变化。
▼孙建兴柴烧一窑中烧出的不同釉色。渐变细腻,手感也好。
另外柴烧窑室空间大,温度气氛波动广,也会导致更多的变化(这个变化,未必是工艺师想要的好变化)。
弊端就在于,柴烧成本高,控温还原易受场地、气候影响,烧成的釉色波动大,成品率极低。
▼柴烧出来,釉色不确定性很大,釉色普通的占大多数,釉色出众的也容易粘底、开裂,以及前文所说的鼓包。
电烧节约能源,温度和气氛更容易控制,烧制出的釉色波动会小一些。鼓包开裂等瑕疵也比柴烧少。而且排入空气的废气也会减少,更加环保。
如今建盏文化能越来越普及,电烧技术功不可没。
本来成品率就低,如果只能柴烧,即使有人愿意砸钱尝试,也会被一次次失望吓退。市面上流通的建盏价格也会拒人于千里之外。
当然电烧的艺术表现上,可能性比柴烧少,上限和下限都更窄一些,这也意味着更佳的可控性。
柴烧和电烧,二者各有利弊。不过电烧也是在实践中技术越来越进步,柴烧难道就不可以吗?
2、孙建兴年近古稀,为何回归柴烧?
对于追求艺术的人来说,一种技术摸透了,自然会想挑战另一种技术。更何况孙建兴是两种技术都很了解。
虽然柴烧受到诸多掣肘,但办法是人想出来的。
既然电烧技术可以从无到有发明出来,那么柴烧成品率、升温控温等问题,也应该可以改进。
而且建盏非遗保护项目落在他这里,国家也有拨款。作为传承人,他有责任将柴烧的技术改进到极致。
如果能成功提高柴烧成品率,减少能源浪费,长远来看,对环保也是有益的,对建盏技艺的传承,更是非常大的一个推动。
所以他一把年纪头发花白,依然不辞辛劳和工人一起忙前忙后,投柴搬匣钵垒匣钵,显然乐在其中。
孙建兴的柴烧理念:拒绝盲人摸象,通过研究、总结规律,用最好的材料,最合理的结构,以可控的方式,有意识地烧制
建盏名家作品赏析 · 交流
欢迎关注公众号:建盏仙子
咨询 · 购买正宗建阳精选建盏
请添加个人微信:zah147599888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