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金喜认为,建窑在没有兴盛之前,就已经默默存在,是历史文化的演变(两宋点茶斗茶的兴起)选择了它,把它推到了历史的最前沿,造就了它空前绝后的历史成就,成为上至皇亲国戚、达官贵人,下至平民百姓人人皆欲得之的当朝第一茶器,而就在它最辉煌的时刻。建盏的兴衰过程,充分证明历史文化的发展演变,是世界上任何事物发展的真正动因。
具体到建窑瓷器上,建盏就是历史转变期的代表物,是具有历史价值的文化名品,没有追求表象的华丽,没有追求“创新”“变革”,造型敦厚,色调古朴,在不动声色中把“自我”发挥到极致,完全反映了在宋代这样一个特定的历史阶段上社会生活的主导面,代表了宋代时期文化艺术的核心价值观,让今人和后人能够通过对建窑器物的观赏、探究,充分感受宋人的风范,从而能够充分认识并理解中国社会在宋代这个特定历史时期的完整面貌。
宋代建盏造型敦厚、色调古朴
建盏是唯一为茶而诞生的茶器
陆金喜指出,中国是茶的故乡,更是瓷的国度。茶文化和瓷文化相互辉映、不可分割的唯一代表物就是建盏,是中国唯一为茶而诞生的瓷器。
我国的饮茶习俗在唐代中期已蔚然成风,并开启品饮艺术的先河,但饮茶的方式主要是煮茶法,先烧水煮茶,然后将煮好的茶用瓢向茶盏分茶。饮茶时要将鲜白的茶沫,咸香的茶汤和柔嫩的茶末一起喝下去。
宋代的饮茶方式改成了点茶法,其比煮茶更讲究。宋代的点茶用的也是团饼茶,先将茶饼碾碎成粉末,再用茶罗筛过,茶粉越细越好。接着候汤(烧水),用沸水冲洗盏后,将适量的茶粉放入茶盏,先少倒点开水,将茶粉调匀,称调膏。再从四边注入沸水点茶,边注水边用茶筅击拂成悬浮液,汤花色白,在盏边无水痕为佳品。然后将有茶末的茶汤一起喝下。
用点茶的方法来比赛茶和茶汤的质量,称为“斗茶”,又称为“茗战”。斗茶用的茶盏,宋徽宗认为:“盏色贵青黑,玉毫条达者为上…”建盏口大底小,其黑釉能衬出茶汤之色,且可清楚看出“咬盏”及“水痕”的情况。因此建盏在当时受到了上至皇帝将相、达官贵人、文人雅士下至广大普通百姓的广泛青睐。
建盏与茶不可分割
陆金喜说,宋人纳静嗜茶,生活之中离不开茶,大多数的社交活动均与茶有关。苏轼的《白云茶》:白云峰下两旗新,腻绿长鲜谷雨春。林逋《烹北苑茶有怀》诗曰:石碾轻飞瑟瑟尘,乳花烹出建溪春,世间绝品人难识,闲对《茶经》忆古人。都形象的说明了茶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
建盏与斗茶文化是一脉相承,互相促进的,斗茶不仅仅是决出茶的品质好坏,更是一种精神追求。在斗茶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对茶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建盏和茶道的不可分割,在宋朝许多名家的诗词作品中都有描述。 宋徽宗在他的《宫词》中赞曰:“兔毫连盏烹之液,能解红颜入醉乡。” 苏东坡《宋南屏谦师》诗曰:“道人晓出南屏山,来试点茶三昧手,忽惊午盏兔毫斑,打作春翁鹅儿酒。” 陆游《闲中》诗中赞道;“活眼砚凹宣黑色,长毫瓯小聚香茗。” 范仲淹《和章岷从事斗茶歌》一诗曰:“金黄碾畔绿尘飞,紫玉瓯心雪涛起,斗茶味兮轻醍醐,斗茶香兮,斗茶香兮薄兰芷。” 黄庭坚在诗中《和答梅子明王扬休点密云龙》:“建安瓮碗鹧鸪斑,谷帘水与月共色。” 著名诗人杨万里在《陈蹇叔郎中出闽别送新茶》诗中写道:“鹧鸪碗面云萦字,兔毫瓯心雪作鸿。不待清风生两液,清风先向舌端生。” 另外,日本1511年出版的《君台观左右帐记》记载;“曜变斑建盏乃无上神品,值万匹绢;油滴斑建盏是第二重宝,值五千匹绢;兔毫盏值三千匹绢。”
陆金喜说,其他古董瓷品主要用于观赏,而宋代建盏和明清盛行的紫砂壶还有极高的使用价值,由于茶在人们生活中占据了重要地位,作为茶器的建盏,在宋代的身份也就水涨船高。还由于建盏胎体含铁性较高,一般都有8%左右的铁含量,磁铁可吸附在底部,冲泡茶叶时,其磁性可软化水质,可以让茶水口感更佳柔软香甜,对人体还有保健作用。这也是建盏被宋人推崇倍至,乃至成为宋代第一茶
器的主要原因之一。
建盏名家作品赏析 · 交流
欢迎关注公众号:建盏仙子
咨询 · 购买正宗建阳精选建盏
请添加个人微信:zah147599888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