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时茶器称为茶碗(瓯)
宋代该称谓为何不沿用
偏偏生成出“盏”一词?
接下来
小编会将为您答疑解惑
如果一个不玩建盏的人,见到建窑束口盏、撇口盏的样子,恐怕第一反应是称它为碗。
其实不然,且听我一一道来。
饮茶的风俗习惯,在我国形成相比饮酒的风俗习惯要晚,早在千年以前,人们并没有区分器具来饮用酒和茶,茶具、酒具、食具是共用的,并没有那么讲究。
唐时,茶风渐盛,陆羽写了专门的茶书,茶客也更加注重饮茶情趣,喝茶成了一件既讲究、又日常的事,故而茶客对饮茶器具,也开始有了特别的要求,比如质地、颜色和保持香气的能力等。
所以,自唐代开始,我国的茶具就发展很快,也频繁出现在文人墨客的作品中。
在唐代,茶盏常被称为“茶碗(盌)”“茶瓯”。
瓯”是什么意思呢?“瓯”字在《说文》中被注解为“小盆”,不过究竟它与盆、碗、盂、杯、盏、有什么区别,目前也还没有定论。或可理解为唐代对茶器的惯用称呼。
在唐代诗文中,“茶瓯”出现的频次要远高于“茶碗”。
因为碗是日常的、口语化的表达。如果要做成文章, 说“碗”未免有些太大白话了,在唐代,代替碗的就是“瓯”如,
「霁月当窗白,凉风满簟秋。
烟香封药灶,泉冷洗茶瓯。」
——唐·白居易《重修香山寺毕,题二十二韵以纪之》
从具体的实物上看,唐代的茶碗,器型上较为疏朗。口大、腹浅(如下图)。
图为 唐·越窑青釉玉壁形体碗 故宫藏
到了宋代,茶盏是最为普遍的说法,但以瓯、碗指代茶器的说法,并未在宋代消失。
有朋友会问,既然宋代又说瓯又说盏,为何不选瓯字?
确实,建盏被称为瓯的情况,也经常出现在宋代文献中。但要是把建窑黑釉茶碗统称为“建瓯”,就和南平市下属的地级市建瓯市(与建阳市毗邻,为古建州行政中心)重名了,显然不妥。
描述建盏的诗文中,有说兔毛紫盏的,也有说兔毫紫瓯的,还有毫盏雪涛、兔毫瓯子等。如,
「兔毫紫欧新,蟹眼清泉煮。
雪冻作成花,云闲未垂缕。」
——宋·蔡襄《北苑十咏》之一
盏的本义是浅而小的杯子。从宋代的文物上看,宋代茶器的形制有别于唐代,除特别为斗茶而改进的束口盏之外,撇口盏等器型,也较唐代更为挺拔(如下图)。
宋 鹧鸪斑建盏 日本静嘉堂美术馆藏
典型的宋代茶盏,口阔底窄腹深,给人一种克制内敛、优雅协调的感觉。配合盏托使用,颇具纤秾简古的意味。
进入明清以后,饮茶方式发生了重大变革,饮茶器具的尺寸也随之明显地缩小。这个时期的新型茶具,更多地是被称为茶杯,在观感上,显然就比唐宋的大尺寸茶碗小多了。
虽然明清时期也会将茶盏作为茶杯的书面语使用,但是其本质已经和宋盏唐瓯有明显的区别。
结论:建盏之称,妥当之至
建盏作为建窑瓷的统称,从各方面而言,都是妥当的。原因有三:
1 雅俗共赏
建盏一词,作为书面语使用,毫无违和,在日常交谈中也不会有装腔拽文的嫌疑。可谓雅俗共赏。
其来有自,古今传承
唐时茶器多称瓯,宋代则称瓯或盏,建窑的产品在宋代文献中也是被称为瓯、盏的时候占绝大多数。
盏亦曾写作“琖”,建盏的底款中有一类代表款识就是“進琖”。
宋代文献虽然不常用建盏二字,但兔毫盏出现频率很高;在明代,建盏已经成为茶书惯称。
古籍上有出处可考,对于现代人也容易理解和接受,实乃贯通古今,一脉相承。
简洁无歧义
建盏经历过断代,也曾有多种称谓。
在日本,建盏又被称为天目、天目茶碗,故而在中文语境也有人如此称呼。虽然也不能算错,不过天目一词,不仅是舶来词,还定义模糊。
即使在词源地日本,茶道、陶瓷各界都对其定义有不同看法,而且天目所指瓷器,并不止建盏一种,还有许多其他窑口的瓷器,日本、朝鲜产的瓷器,也都可以称为天目。
可见天目着实是一个太大的概念,在日文语境下,为便于对方理解,用以介绍建盏尚可,在中文语境下就有些舍近求远,舍简就繁之嫌。
简称的目的,是用最少的字数道出最大的信息量。
建盏以区区两个汉字,不仅道出其产地为建州,且道出本质是茶盏,集产地、造型、用途于一身,简洁明了,古意斐然,实为中文语境下最佳简称。
建盏名家作品赏析 · 交流
欢迎关注公众号:建盏仙子
咨询 · 购买正宗建阳精选建盏
请添加个人微信:zah14759988888
本文由 建盏仙子官网 作者:张 爱华 发表,转载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