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盏之人,不仅会不惜重金去买盏,更是会不远万里来寻盏。在我们的寻盏过程中,经常会遇到一些盏口镶有金扣或者银扣的建盏,这样的建盏看上去更加的精美,也更招人喜欢。
至于这些建盏盏口为什么要有金扣、银扣,是为了装饰,还是身份的象征,还是有其他意义呢?今天小编就带大家来一探究竟。
海外杂志刊登的馆藏建盏、拍卖行展拍的老盏,口沿常会带有一圈金、银边。这些镶边通常较圆润,偶见扁平款。
熟悉老盏的朋友,就会知道这层边称为“釦(音kòu,以金玉等装饰器物)边”,材料用金的称为“金釦”,用银的称为“银釦”,用黄铜则称为“铜扣”,以此类推。
由于釦边在传世品中很常见,了解釦边也是了解老盏的必然环节。
而数百年前的藏家,乐于给建盏釦边的出发点是什么呢?只有日本的藏家会给建盏釦边吗?
宋代建盏采用匣钵装烧法,属于仰烧(碗口向上)。烧制时釉水因重力与温度原因,向底部流动,造成建盏特有的“挂釉”特征的同时,亦会导致口沿的釉较薄,甚至有少许露胎。
建盏的原料中加入了石砂英,它的作用除了产生铁胎外,还可以提高胎土的耐热度,降低建盏的废品率。而建盏的沿口几乎就没有釉,不能完全遮盖石砂英。可能会出现肉眼可以看到的小突起或者手摸上去有颗粒感,这也会给品茶带来异物感,让人不舒服。
虽然口沿处在拉坯、修坯时会做处理,即使露胎,也不会同盏底一样粗砺,但离不刺激嘴唇还有差距,镶边之后,方能愉快地直接饮茶。
几乎所有的建盏釦边都使用金、银等贵金属,且与盏沿镶嵌紧密,工艺扎实。从近处看,建盏的釦边有根据人体工程学做优化,不是死板地裹一层金属了事。外沿会略高于内侧,且在剖立面上观察,中脊有稍作凸起,两边处则趋于平滑,与现代搪瓷杯的口沿造型相近。
宋人并不执着于给建盏釦边,应是因为宋朝时束口盏是用于斗茶、点茶时搅出茶汤沫的,点茶后的浓稠茶汤需要另行盛装饮用,不会用束口盏直接对着嘴喝茶。而日本人却是直接用束口盏饮茶,自然更重视口沿的触感。
当然也不是说我国本土就没有给建盏釦边的做法,只是例证很少。台湾陶瓷专家谢明良先生曾指出,元初汉臣姚燧《牧庵集》有一句诗,“吴侯建盏侔紫铁,表里兔毫莹铺雪”,表明姚燧友人马希声所持有的建盏,口沿是镶有金属边的。
而在韩国新安木浦打捞上岸的,原定由浙江宁波驶向日本的元代沉船中,曾出水大量瓷器,其中就有釦边的黑釉茶盏。
日本茶道一直对茶碗非常重视和爱惜,日本茶人会将没在使用的茶碗包裹得非常严实,使用时才会揭开包裹小心地取出茶碗。对于本土烧制的茶碗都如此珍重,更不用说被视为神品的舶来之物——建盏了。
吴仁敬、辛安潮于民国时期撰写的《中国陶瓷史》就记载道,“建窑烧于福建建安……所制之器, 以茶具为最著, 所谓兔毫盏也。日本人最喜此器, 不惜重价求购, 以银缘其边, 既碎, 则用金漆巧缀之。”说的就是日本人非常喜爱建盏, 购置后, 在口沿包银,如果有碎的,就用金缮法修补。
既然日本人对茶碗有特别的爱物之心,对建盏尤甚,且用建盏喝茶时,口沿与牙齿接触,可能有磕碰。为尽量减少日常的损耗,习惯给建盏镶一圈坚固的金属边,实属合理。
金、银等贵金属本就价格不菲,加上精湛的釦边工艺,更是不惜工本。
谢明良先生撰写建盏相关论文时就提到:日本古籍《荫凉轩日录》记载了建盏装饰金属釦边所需时间,以及银扣建盏的价格。如“于银工五藤宅,建盏之金覆轮着付, 晚来可出来云云”;“建盏1个,银覆轮,代二百五十疋。”
日本大部分流传有序的建盏,都是器型、釉色上佳的精品,曾经的持有者也非富即贵,要么是将军、大名(如国宝级的那几只),要么是名门望族之后。
最初流传到日本的精品盏有不少都是赴宋交流的僧侣带回日本的,为了与僧侣和其他更低的阶层区别,彰显贵族、皇室的身份,加上金、银边,是一种直接简便的手段。
胎土和釉料含铁量都很高的建盏,本身就泛有金属的光泽,加上金、银釦边之后,不仅有边缘更平滑、保护口沿和彰显身份的功效,也颇为美观。
现代工艺烧制的建盏直接用来饮茶并无妨碍,所以基本没有人会为新入手的建盏釦边。老盏新釦的情况也有,不过原因可能是盏沿已有磕碰,为遮瑕而釦边,需要注意分辨。
建盏名家作品赏析 · 交流
欢迎关注公众号:建盏仙子
咨询 · 购买正宗建阳精选建盏
请添加个人微信:zah14759988888
本文由 建盏仙子官网 作者:张 爱华 发表,转载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