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欲点茶,先须熁盏。
盏冷则茶沉,茶少则云脚散,汤多则粥面聚。
以一匕投盏内,先注汤少许调习,旋添人,环回击拂,汤上盏可七分则止。着盏无水痕为妙。
——朱权 ·《茶谱》
《知否》一剧,让许多年轻人了解了宋代建盏,剧中,和建盏总是“形影不离”的点茶技艺,也让人印象深刻,今天就和大家分享一下,什么是宋代点茶。
以茶为饮,在我国开始很早,甚至可以追溯到西汉。到唐代,饮茶最终成为一种地不分南北、人不分老少普遍饮用的社会风尚。入宋以来,斗茶兴起,并发展成为上至君王、下至百姓都热衷的风雅趣事。而不同的饮茶方式,都有其相应的茶器。
建盏,作为最适合点茶的器皿, 在宋代的贵族社会中风靡一时。在茶文化兴盛的今天,宋代的点茶之法让众多的茶迷好奇不已,然而点茶术与建盏在宋代之后就几乎绝迹了,近年来才得以慢慢恢复。接下来,就带领大家从古人留下的绘画和文字中寻觅点茶的踪影。
这两年,宋文华传播得很快。一讲到宋朝,原先在人们心中“积贫积弱”的印象就大为改观,取而代之的是“富庶、自由、高审美”。
而说到建盏,人们都知道与宋代斗茶风气的兴盛有关,斗茶与点茶法又关系甚密。现在,很多人想学宋代的点茶法,品尝“卡布奇诺”型的茶。
要了解点茶之法,还得跟宋徽宗学习。不仅自己会点茶,而且玩得精致,将所得妙处都写进了他的茶著作《大观茶论》中。
古人的作品都是很精炼的,所以不要以为《大观茶论》是几十万字的学术论文,其实它是二十篇,更准确地说是二十段。其中,《点》篇把点茶之法讲的十分透彻。
所谓:“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宋朝皇帝所乐之事,自然也让士大夫们乐此不彼。宋徽宗很支持大臣们玩茶,认为这是“盛世之情尚也”,所以我们从诗文里面看到苏东坡、陆游、杨万里等社会名流都对点茶赞赏有加。
点茶法是将茶末放到盏中并直接用沸水冲点,而没有投到沸水锅中。此外,为了使茶沫更加丰富,点茶法中还特别用银调羹或者竹茶宪来筛茶。所以,一般认为点茶法的精髓在于注水和筛打。
宋人点茶用茶瓶烧水,茶瓶也称为茶壶或执壶。宋代点茶用到的茶瓶跟古装电视剧里面看到的酒瓶有点类似。《大观茶论》的《瓶》篇讲的就是点茶用的茶瓶。宋徽宗说:“瓶宜金银。”意思是,茶瓶最好是金的银的,茶瓶最关键的是瓶嘴的部分,正所谓:“嘴之口差大而宛直,则注汤力进而不散;嘴之未欲园小而峻削,则用汤有节而不滴沥。”简单来说就是,瓶嘴要做得出水流畅有力,收的时候要利落干脆。
茶瓶注水环节在点茶之法中是非常重要的,《大观茶论》里把注水的程序分为七次,即“七汤”,每一道汤的水量、力度和点注的位置都有不同,对茶的“发立”起沫都有影响。这就好比在制作咖啡的过程中,不同的研磨方式、不同的压力下,咖啡豆会呈现出不同的风味。
宋徽宗说:“点茶不一。”点茶的方法不一样,出来的效果也不同。点茶的基本流程:把茶团稍微捣碎,放入建盏中,加点水,调成胶状,再沿着盏畔环注水,这时候可以搅动茶膏并开始用茶宪拂击,接下来再进行注汤拂击。每一次筛茶的方式和要达到的效果都不一样,最后达到的状态是:“乳雾汹涌,溢盏而起”。
在斗茶中,观茶沫是重要环节,茶沫的色泽、丰富程度、保持的时间长短是评定茶叶好坏的一个标准。很多人认为,茶沫是为了观赏,为了竞技娱乐,觉得宋代人太会来事儿了,折腾了半天就是为了看看那些泡沫。其实不然,茶沫才是点茶的精华,宋徽宗就饮用了《桐君录》里的话:“茗有饽,饮之宜人。”这说明从养生的角度来看,把茶汤筛出沫儿来饮用更健康。
宋徽宗说:“宜匀其清浮合者饮之”,说明宋人喝茶的时候并不是直接在筛茶的盏中饮用,而是分到小盏里再喝的。茶汤经过这样一段精细的制作,口感一定相当不错。
“点茶”“斗茶”之乐,更在于饮,就好比漂亮的菜色,如果不能吃就意义不大。中国饮食讲究色香味俱全,现代人还多加了一个“养”字,而点茶之法做出来的茶饮,一定是在茶的气味、口感和养生上做了最大程度的提升。
宋人对于点茶之法和茶沫形态以及建盏釉色的推崇是相通的,都是追寻一种自然质朴而又朴树迷离的美感。不管是苏东坡的“雪沫乳花浮午盏”,抑或蔡襄的“雪冻作成花,闲云未垂缕”,还是陆游的“晴窗细乳戏分茶”,我们发现对茶沫的比喻都离不了云、花、乳、雪等现象。由此可见,再有才华的诗人也是言有尽,而未能道尽点茶的无穷之意。
中国茶文化发展历程中,唯有宋代点茶文化堪称精绝,上升到无所不臻的至高境界。喝茶习茶,总是绕不开宋代茶文化这座高峰。只是,面对《茶录》、《大观茶论》、《述煮茶小品》等一堆堆词句生涩的古文茶书,总是有些云里雾里?
别急,小编整理了几个小问题,让您五分钟了解宋代点茶文化,再读《大观茶论》就不至于那么不知所云了。
蒸青团饼茶
是如何制作而成的?
蒸青团饼茶的制作为采茶——拣茶——蒸茶——研茶——造茶——焙茶六个基本工序。
采茶:以早为贵,要求极致。比如在时令上要求采茶时要“阴不至于冻、晴不至于暄”的初春“薄寒气候”。
拣茶:即茶叶的分拣,以细嫩为上品,最高等级的茶叶原料称“斗品、亚斗”。
蒸茶:茶芽洗涤干净后,薄摊在甑内,待锅内水沸腾以后,放在上面蒸。
研茶:即将茶叶研磨成粉末状或者糊状。茶末越细,品质越高。贡茶第一纲龙图胜雪与白茶的研茶工艺都是“十六水”(类似水磨面粉一样,加水研磨次数越多,粉末越细)。
造茶:即用铜竹银等材料的棬模制造茶饼。宋代贡茶棬模大多刻有龙凤图案。如今普洱茶压制成饼颇有宋人遗风,只不过当时压的是茶末茶粉。
焙茶:制成的饼茶,开始用较大的火烘焙,再以沸汤熏蒸,如此反复,视团饼茶厚薄而定。
宋代点茶的基本步骤是怎样的?
分为“碾茶——罗茶——候汤——熁(xié)盏——点茶 ”五个基本步骤。
碾茶——用纸裹住茶饼槌碎,然后将敲碎的茶块放入碾槽中快速有力地将其碾成粉末。
罗茶——将碾好的茶末放入茶罗中细筛,确保点茶时使用的茶末细,多筛几次,越细越好,这样才能“入汤轻泛,粥面光凝,尽茶色”。
候汤——即煮点茶用水,由于宋代水是闷在汤瓶中煮的,看不到,所以很难掌握火候。
熁盏——调膏点茶之前,先用开水冲涤茶盏,类似于今天的“温杯”。在宋时,人们认为“熁盏令热”,可以使点茶时茶末上浮,“发立耐久”,有助于点茶的效果好。
点茶——点茶的第一步是调膏。先讲“一钱匕”左右的茶放入茶碗中,注入少量开水,将其调成均匀的茶膏,然后一边注入开水―边用茶匙击拂(类似于日常生活中冲藕粉)。
分茶与斗茶是指什么?
分茶
分茶并不是字面意义上的“分汤入盏”,而是指在注汤过程中用茶匙(徽宗后用茶筅为主)击拂拨弄,使激发在茶汤表面的茶沫幻化成各种文字的,以及山水、草木、花鸟、虫鱼等图案。
“矮纸斜行闲作草,晴川细乳戏分茶”描写的便是士大夫推崇的雅致闲情的分茶活动。
斗茶
——也称“茗战”,核心用点茶之法来竞赛茶叶品质的高下,其基本方法是通过“斗色斗浮”来品鉴。这与我们如今需要以口感品鉴为主的评定方法是不同的。
色,即茶汤的色泽。宋人品茶尚白,汤色“以纯白为上,青白次之,黄白又次之”。
浮,即看茶汤表面的汤饽停留在茶盏壁上时间,耐久者为胜,也就是诗人们所说的“烹新斗硬要咬盏”
宋人品茶 有什么独特的评判标准?
宋品茶尚白,这在总体上对不发酵茶崇尚绿色的中国茶艺史中是独一无二的。
从茶汤色泽来看“以纯白为上,青白次之,黄白又次之”。
茶色尚白,茶碗除了盛贮茶汤的主要功能外,还有对比、映衬茶汤的审美功能。
因此建盏尚黑,这种独特的审美趣味,在中国陶瓷史中也是独一无二的。
建盏名家作品赏析 · 交流
欢迎关注公众号:建盏仙子
咨询 · 购买正宗建阳精选建盏
请添加个人微信:zah14759988888
本文由 建盏仙子官网 作者:张 爱华 发表,转载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