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春茶方生,正是采集新茶的好时分。茶包放好,开水一冲便喝。
讲究一些的,备一套茶具,过几道水,就引得众人羡慕嫉妒了。
那古人是怎么喝茶的呢?此篇,便为您讲解。
说起来,历史上的古人们可不是这么喝茶的,
和古代相比,我们逊色太多了,那他们究竟是怎么享受的呢?
据说这上古时期,神农尝百草时就顺道尝过了茶,
好奇的他发现,这种绿色的小叶片其实是一味良药,
有清热解毒、提神醒脑之功效。
于是,他把这记录在《神农本草》中:
“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
这里的荼,就是茶。
春秋时期,人们将枝条和芽叶从茶树上摘下,
并放在水中烧煮,煮沸后,将茶汤一饮而尽。
这种饮茶的方法,称为“粥茶法”。
到了晋代时,人们不再煮完整的茶叶了,而是将其碾成粉末。
到了唐代时,以茶叶粉末煮茶的风俗,早已流传开了。
这种饮茶之法,被称为“末茶法”。
直接把花椒大料葱姜蒜,煮成一大锅汤一样的东西。
大家要问茶具在哪里?中间这一大锅便是!
那时候的“吃茶”,真的是吃!
里面真有一些配料是通过咀嚼,可以吞进肚子里去的。
当然也有稍微讲究一些的,用这种小炉子慢煮,也不放太多调料。
因此,喝了一千多年的茶,
每个朝代的画里,喝茶的方式不同。
当时人把茶叶经过一些复杂的加工,做成茶饼。
茶饼经过几道复杂的工序,
又做成绿色的茶汤。
图中有仆人在磨茶粉,有人在煮水,
再用茶筅搅拌,打出泡沫。
这个过程也叫做“点茶”。
当时的茶表面有泡沫,
有些人就会用工具做出图案,
这种技艺在咖啡上叫做拉花,
但在当时叫做“分茶”。
说了这么多就是为了弄清楚斗茶!
因为当时的茶是和抹茶一样的,
有颜色的,浓稠的,有白沫。
所以就有两种斗法:
一种是比谁的茶沫颜色白;
一种是比谁的茶喝完之后,
留在杯子上的茶沫既不聚成水滴,
也不成股流下,
茶沫停留在杯壁上的时间更长,
而这叫做“咬盏”。
为了斗茶的时候能够看得清楚,
当时的瓷器也有很多是黑色的,
比如宋代建窑就出了很多黑色瓷器。
从宋朝的茶画里可以看出,
宋朝的斗茶文化非常繁荣,
除了文人雅士,各行各业的普通人也参与其中。
明朝的仇英,也很向往宋朝人一边品茶,
一边品古董的生活方式。于是也画了一个这样的画面。
盖碗茶使用方便,喝茶不串味儿,
而且浓淡也方便自己控制,
非常好用,画起来也容易,
所以常常出现在清朝的画里。
中国人喜欢画雅致的东西,
比如山水,梅兰竹菊,因此历朝历代的画家,
都喜欢画茶、茶具,或者喝茶的场景。
喝茶方式简化之后,中国人在茶叶、器具,
甚至精神上做了更高的追求,
方式的简化,并不影响中国人对于雅的追求。
收藏交流建盏,请添加建盏仙子个人微信号:18396557990
建盏名家作品赏析 · 交流
欢迎关注公众号:建盏仙子
咨询 · 购买正宗建阳精选建盏
请添加个人微信:zah14759988888
本文由 建盏仙子官网 作者:张 爱华 发表,转载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