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供御”底款的老盏一般是作为宋代宫廷的御用茶器,向来是爱盏人士的追求。但同时,大多数人都会疑问“供御”二字代表了什么?有什么特别之处?
一、建盏的「供御」款,代表什么含义?
顾名思义,“供御”其实就是指仅供宫廷所用。
我们都知道建盏的成品率极低,宋代时候更低。所以那时候为了对进贡建盏的数量有保证,那些负责烧制御用建盏的窑工采取了大量烧制,只要是胚体都刻上“御供”二字,再把一些精品建盏送去朝廷。剩下一些有瑕疵的供御款建盏,要么被丢弃,要么流落民间。
所以在今天我们能看到的供御款建盏能达到完整器件很少,残件相对较多的原因就是这样。
二、“供御”盏器型的特征体现在哪?
此类盏在器型上的明显特征具有一定程度的“相似性”。
古代宫廷制品相对严格,所以有一定的要求标准,所以“供御”款的建盏器型基本上高度方面都相对是统一的,外观上的差异与盏之间的厚度差异也是极小。
「供御」款建盏,器形精准,个体间外观差异很小,器形统一度高,说明制造时,有标准化意识。
▼宋代乌金釉供御建盏 高5.6cm 口径12.2cm 底径4cm
「供御」款盏的器形,多为口径12cm左右,高6cm左右,底径4~4.5cm左右的深腹盏。
「供御」款除上述器型外,还有一些"标准之外"的建盏。
口径12cm的撇口盏、口径15cm以上的翻边鼓腹盏,较为罕见。这两类器形也各自都趋于标准化。
▼宋代金兔毫撇口盏 高6.5cm 口径15.4cm 底径4.8cm
总体来说,「供御」意味着造型标准。盏壁偏薄,胎色偏浅。
所有的供御建盏,厚度基本相同。同一只盏的盏壁之间,厚度相差也不大(与一般束口盏相比),基本在3~5mm之间。
而且由于供御建盏薄壁的要求,所以胎骨原料内,高岭土含量较高。利于提高抗变形性能,便于将盏壁做得更薄。
由于原料的特殊性,与非供御建盏相比,供御建盏胎色明显更浅。
▼大阪市立东洋陶瓷美术馆所藏宋代油滴建盏与供御建盏胎色对比
三、“供御”二字用的是什么字体
「供御」款几乎都是刻款,字体为楷书,刀法果断有力。
▼宋代供御建盏标本
而现代供御仿品刻意在模仿,刀法多有拘束。
▼现代供御仿品
四、“供御”款建盏的发掘
清末民初,建窑窑址发掘出底足刻印有“供御 ”、“進琖”字样的兔毫盏实物。 1935年,在上海海关任职的美国人詹姆士·马歇尔·普拉玛(James Marshall Plumer)到水吉调查建窑遗址,带走大量标本, 1972年,日本出光美术馆根据普拉玛所持资料出版《Temmoku. A Study of the Ware of Chien(天目.建窑瓷考察)》一书,书中即有“供御”底款的照片。
普拉玛氏的研究令建盏初次在西方文化圈扬名,可惜民国时期,当局无力研究建窑遗址。建国后,终于有专业考古队开始考察建窑遗址。1960年水吉卢花坪窑址发掘出的大量带供御等款识的实物标本,进一步证实宋代建窑曾烧制过宫廷御用的茶盏。
六、“供御”款的产出年代
学者根据宋徽宗《大观茶录》、南宋程大昌《演繁露》等资料,推测建窑烧制 “供御 ”、“進琖”款建盏的鼎盛期,主要在北宋政和二年(公元1112年)到南宋乾道六年(公元1170年)年间 。
《宣和遗事》记载:“(徽宗政和二年)夏四月,燕召蔡京入内赐宴……又以惠山泉(产于无锡)、建溪异毫盏烹新贡太平嘉瑞茶(产于建安县吉苑里[今建瓯]的北苑贡茶中一种),赐蔡京饮之”。说明徽宗时期,建窑兔毫盏已进贡宫廷。
▼ 刀刻的「供御」与模压的「進琖」
七、“供御”字样的垫饼
此外,伴随着建盏瓷片、整器出土的还有大量垫饼。之前在介绍龙窑柴烧时有说过,宋代建盏使用匣钵装烧法而古法装烧的重要道具之一就是垫饼。龙窑烧盏时坯体与匣钵之间隔以垫饼,能防止底部与匣钵粘结,亦可以较软质地保持坯体水平。
垫饼为饼状,多用粗质粘土制做,比较软,所以底部有铭刻的建盏烧制时易将字形拓在垫饼上。若没有条件收到建盏瓷片标本实物,可从较为易得的垫饼开始入门。
建盏名家作品赏析 · 交流
欢迎关注公众号:建盏仙子
咨询 · 购买正宗建阳精选建盏
请添加个人微信:zah14759988888
本文由 建盏仙子官网 作者:张 爱华 发表,转载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