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盏知识

细说建盏陶瓷油滴兔毫

福建建阳的建窑,窑址是福建建阳水吉镇,系宋代有名的黑瓷生产地之一,是兔毫盏最著名的产地。建窑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从晚唐、五代,历宋、元、明、清,延续时间长达千年,对福建地区的陶瓷业产生过很大影响。宋代建窑的发展和兴盛与当时社会风行的饮茶、斗茶有着必然的联系。宋徽宗本人对黑釉盏就极为喜欢,他在《大观茶论》一书中写道:“盏色贵青黑,玉毫条达者为上。”这里所说的“玉毫”指的就是“兔毫”,他认为这种茶盏为上品。斗茶时先把半发酵的茶膏碾成细末,然后放入茶盏里,冲入初沸的开水,这时水面会浮起一层白沫,沫多且持久者为胜。用黑盏来盛茶,便于观察白沫的状况,视觉上也较为舒适。

 

兔毫釉是以黑釉上露有褐色的状如兔毫的铁锈色结晶条纹而得名。那么,这种神奇的“兔毫”是如何产生的呢?首先要知道黑釉是以氧化铁为主要着色剂,当釉中的含铁量高达8%-10%时,烧成的釉色便呈黑色了。兔毫盏胎中的含铁量高达9%,在高温下,瓷胎中有部分铁熔入釉里,釉层中产生的气泡把这些铁质带到釉面,温度达到1300℃时,釉层流动,铁质流成条纹状,当冷却时就会从中析出赤铁矿小晶体,这样就形成了褐色的所谓的兔毫。

 细说建盏陶瓷油滴兔毫

建盏类茶具深受社会各界喜爱,因此从宋至元代,各地竞相仿制,特别是福建沿海一带的宋元建窑系仿建窑产品很多,但它们大多器形较小,以中、小型碗为主,釉层也普遍较薄,缺乏建盏的肥厚之感,釉色大多呈酱黑色或酱红色,除少数窑址(如福清东张窑)外,鲜见兔毫纹,且纹理大多粗而短,少见细而长者。胎骨较薄,色以灰白居多,缺乏建盏的凝重厚实之感,器底足较平,足根少见倒角(修刀)现象。

几年前一批高仿的质量较好的“免毫”建盏,被北京古陶瓷收藏爱好者买走不少,使他们上当受骗,所以建议朋友们应该多看一些窑址“碎瓷片”标本,只有通过碎片标本的研究与对照,再结合书本上的理论知识,才会感觉书上的“理论”不再苍白空洞,才能更准确地鉴定、鉴赏陶瓷艺术品,才能不断提高自身的学识与修养。

 

 

话说建窑的油滴和鹧鸪斑,在明清前后一些古籍就有不同的记述,直至近现代中外学者对建窑鹧鸪斑盏的具体形状仍有不同说法。一说鹧鸪斑即兔毫盏,一说二者之间略有不同,还有认为鹧鸪斑即油滴盏,等等。同时有的认为:“鹧鸪斑”“油滴”可谓凤毛麟角,烧成纯属偶然,窑工不知哪件能烧成,故油滴盏外底不见“供御”铭,又因黑釉点白斑的仿鹧鸪斑很容易烧成,故都被刻上“供御”铭。其实“供御”、“进盏”铭款的油滴标本也与异毫、兔毫、乌金、杂色釉标本一样时见出土,而“很容易烧成的黑釉点白斑的仿鹧鸪斑”标本却很少发现。

“鹧鸪斑”是什么样子的呢?熊寥所著《中国陶瓷与中国文化》,讲得较明白:“鹧鸪鸟的羽毛,通体不是呈现一种风貌,它的背羽为紫赤相间的条纹,外观同鹌鹑、沙鸡相像,胸羽白点正圆如珠,为其他鸟类所没有……宋代文人心目中的‘鹧鸪斑’,不是指鹧鸪鸟的黑白相间条纹,而是指其胸部遍布白点正圆如珠的羽毛,因为这种胸部散缀圆珠白点的羽毛,正是鹧鸪所独具的风韵。

华夏古陶瓷研究所所长毛晓沪先生讲到“鹧鸪斑”的辫伪除釉外,其它方面均与“兔毫”相同。“鹧鸪斑”的烧成比“兔毫”难,因此比“兔毫”更名贵,这点从古窑址的发掘就可以看出。在建阳永吉镇古窑址“兔毫”瓷片到处都是,而“鹧鸪斑”的瓷片几乎见不到。现在绝大部份仿者由于没有见过真品,也设有认真研究过日本藏品,只是人云亦云,误将“鹧鸪斑”说成“油滴”,在仿制时也多从北方“油滴”釉为标本,因此绝大多数仿品的釉与真品相差甚远,实际上“油滴”釉与“鹧鸪斑”之间是有明显区别的。这也是辩别真伪的重要依据。

“油滴”釉面上结晶斑基本呈圆形,仔细观察圆斑中心可以看到一个不同颜色的圆心,而“鹧鸪斑”上的结晶斑呈现不规则形,观察不到圆心,在晶斑内部有鱼鳞状条纹或细丝状条纹。此外“鹧鸪斑”釉同“兔毫”釉一样,在盏的口沿部位有明显“脱口”,下部呈垂釉现象,而“油滴”釉就没有这种现象。口不脱、底不垂。在这里有一点请朋友们牢记,只要你看到的所谓建窑“油滴”其釉面不象我描述的“鹧鸪斑”,那么它一定是新仿。

细说建盏陶瓷油滴兔毫

收藏交流建盏,请添加建盏仙子个人微信号:zah14759988888

建盏名家作品赏析 · 交流
欢迎关注公众号:建盏仙子
咨询 · 购买正宗建阳精选建盏
请添加个人微信:zah14759988888
1YKd8U.png

(0)

本文由 建盏仙子官网 作者:张 爱华 发表,转载请注明来源!

热评文章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