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4岁开始烧制陶瓷,古稀之年的蔡炳盛已经在泥与火中锤炼了近50年。自1982年烧制建盏伊始,他已成功复烧兔毫、油滴等经典作品。在传承宋盏经典之外,他还创烧出了类耀斑铁红釉作品——“火凤凰”,成为其独树一帜的代表作。承袭宋韵经典,又融合工艺创新;注重实践探索,也不忘理论指导,蔡炳盛是一位在建盏界具有相当口碑的建盏名家。
▲ 蔡炳盛,1956年生。首批建窑建盏烧制技艺非遗传承人,中国陶瓷工艺师一级,福建省工艺美术大师,省级非遗传承人。其烧制的建盏器型精致,釉色优美,产品畅销全国乃至世界各地,深受广大建盏爱好者的喜爱,在建盏制作界有着良好的口碑。国家部门恢复建窑建盏烧制,研究生产兔毫釉成功后,以个人形式第一个摸索出油滴釉配方以及烧制工艺。
出生于陶瓷世家的蔡炳盛,在儿时的记忆中,周围全是父辈们忙碌烧窑的情景。蔡炳盛的曾外祖父杨天成是一把烧窑好手,在清末宣统年间就是当地有名的陶匠艺人,烧制的水缸、瓦罐和碗碟等陶瓷品远近闻名,这个烧窑的技艺传给了他的爷爷,爷爷又传给了他的父亲。
▲窑前堆积如山的匣钵
蔡炳盛14岁就进入陶瓷厂工作,但这个行当在年少的他眼里,只有一个“苦”字。由于常年捏弄泥巴,他的手常常裂开一道道血口,特别是冬天,在刺骨的冰水中拉坯,手常常冻得失去知觉,不听使唤,拉出的坯歪七扭八;炎热的夏季,在高达1000多度的窑旁添加柴火,常常热得满脸通红,浑身大汗;为了避免窑火熄灭,几天几夜不眠不休是家常便饭;盛夏,进入尚存余热的窑内闷不透气,搬运瓦缸碗碟时,几近昏厥。
▲蔡炳盛老师修坯中
随着时间的流逝,蔡炳盛在泥与火的锤炼中长成了一个脸庞又红又黑的精壮小伙,熟练掌握了选泥、搅拌、淘洗、炼泥、拉坯、修足、上釉、烧窑、控温等烧窑的全部技术。看到经自己双手烧制的精美器皿供不应求,蔡炳盛的骄傲感油然而生,他逐渐从烧窑中品尝到了“甜头”。
1979年9月,中央工艺美院、福建省科委、福建省轻工所、建阳瓷厂组成攻关小组,来到水吉进行仿古建盏实验,正式开启了蔡炳盛探索建盏世界的大门。
▲水吉遗址上的匣钵和碎片
在研究小组的研究遇阻时,他向攻关小组成员分享了自己烧制陶缸时加草木灰的配釉方法,以及烧制时如何注意窑温掌握等经验,为研究小组成功复烧兔毫盏提供了宝贵的建议。
专家组走了,蔡炳盛对于复现建盏的兴趣却被完全勾起来了。1982年,26岁的蔡炳盛到政和县东平镇借了一口窑,走上了探寻烧制建盏之路。经过无数次的配方试验和反复烧制,期盼许久的兔毫盏重现于手中。
▲烧窑中
1983年攻关小组并没有烧制出油滴盏,而兔毫盏烧制成功的蔡炳盛却开始向油滴盏进军。相对于兔毫釉,油滴釉的烧成难度更高,因此蔡炳盛在这上面耗费的时间也更长。
直到八年后的1990年,通过对坯、釉原料的收缩比例、施釉的厚薄程度、烧窑时一氧化碳的浓淡和烧成温度等的严格分析和把控,他才终于成功烧制出了油滴盏。
▲蔡炳盛作品-敛口油滴
他制作的银蓝油滴盏,乌沉的黑底银滴泛发幽蓝光泽,晶体厚重立体感强,用手触摸,凹凸有致,韵味十足。
几十年过去了,蔡炳盛不断钻研建盏各类品质的烧制,配出了各种釉水配方,传统的花色烧制技术已全部复现。除了传承宋盏经典款式之外,蔡炳盛不忘创新釉料,经过漫长的研发,终于创烧出了一款类似耀斑形状的铁红色斑纹作品“火凤凰”。
▲蔡炳盛作品-束口火凤凰
火凤凰,盏如其名,自烈焰中涅槃而出。出窑后的“火凤凰”,盏身那一团团火焰仍在熊熊燃烧,似乎在释放源源不断的生命能量,永不熄灭。它的美,带着凤凰泣血的壮烈,也带着永恒之火的神圣。
▲蔡炳盛作品-束口火凤凰-局部
据悉,“火凤凰”需要对温度做到绝对精确的把控,多一度釉面会烧黄,少一度则滴不成滴。因此说,每一只“火凤凰”,都是蔡炳盛老师匠人心血的精粹凝结。它静静而立,足以艳压群芳。这便是“火凤凰”的魅力!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得金。”烧制建盏的几十年,蔡炳盛获得的荣誉和奖项不胜枚举。
建盏名家作品赏析 · 交流
欢迎关注公众号:建盏仙子
咨询 · 购买正宗建阳精选建盏
请添加个人微信:zah14759988888
本文由 建盏仙子官网 作者:张 爱华 发表,转载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