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盏文化

原创:一张图看懂建盏与天目的关系变化!!

“天目”一词的日语读音为てんもく(tenmoku),英语写成TEMMOKU。中日两国陶瓷考古界一般认为“天目”用于称呼茶碗,是来自日本的说法。

从日本的古今文献来看,天目的概念有一个变化的过程,也从未与建盏完全相等。而日本茶道界和日本陶瓷考古界对天目的定义也未达成一致。

但是这个词在中国、欧美的陶瓷研究中都曾在正式场合出现,在建盏圈的存在感也很强,许多刚接触建盏的朋友都听说过它,所以天目和建盏的关系还是有必要在《十问建盏》系列中梳理一番的。

日本本土大规模烧制瓷器茶碗的历史并不长,在宋代,茶碗基本靠进口。早期文献中记录的茶碗,也以舶来品为主。

天目作为茶器的名称,至少在14世纪就出现在日本古文献中,它的由来,多认为是浙江的天目山。建盏和天目,一开始是分别记录的两种茶碗。

16世纪初期,品评足利将军家藏中国宝物的《君台观左右帐记》有记载,茶碗第一等是曜变,为建盏中的无上神品,值万匹绢,建窑的油滴盏等品种,也以绢论价,很是珍贵。而天目在该书中被描述为将军家不用的廉价品。

14世纪~16世纪初,建盏与天目级别不同,前者价位比后者高得多。《宗伍大草纸》中记载,武将给僧人中的长老使用建盏,给一般僧人用的是天目。可见二者在这段时期是两种不同等级的茶盏。

16世纪末的文献中,建盏与天目分开称呼的情况依然存在,但是此时天目不再廉价,且涵盖范围逐渐扩大。

16世纪后到19世纪,天目的记载在日本文献中开始变多,说法也越来越多,比如“曜变天目”、“菊花天目”、“梅花天目”、“珠光天目”、“濑户天目”、“黄天目”等。

这一时期,“天目”概念开始涵盖不同釉色、不同产地的茶碗,这产地不仅包括中国各地的窑口(如建窑、吉州窑等),还包括朝鲜和日本本土的窑口。建盏的各个品种也逐渐被包含在内。

既然“天目”的概念既不限定釉色,又不体现产地,那么日本茶道界究竟何以界定一些茶碗为天目呢?

答案可以从这些茶碗的形状上看出,16世纪以后,日本茶道界称为是“天目”的茶碗,普遍都是接近漏斗的形态,可见“形制”才是日本茶道中,所谓天目茶碗的统一特征。

19世纪之后,“天目”在日本茶道界已演变为中国建窑系茶碗、吉州窑系茶碗和其他束口深腹茶碗(或接近这类形状)的统称。

20世纪中后期,日本陶瓷考古界的看法,和日本茶道界产生了分歧。日本陶瓷考古界的看法,和日本茶道界有明显差异。1974年,日本平凡社发型了全48卷的《陶瓷大系》,其中涉及中国陶瓷的有14卷,按照瓷器釉色来分类的有青瓷、白瓷及天目三卷,也就是直接用天目代替了黑瓷的概念。

小山富士夫在这套丛书起首写道,“施黑色釉药的瓷器,在日本俗称为天目。青瓷和天目所反映的幽玄的精神特质,是东洋陶瓷所特有的。”这套丛书的天目分卷,不仅包括茶碗,还将黑釉的瓶罐也称为天目。

于是“天目”作为黑釉瓷代名词的用法,很快在陶瓷考古界普及,并传播到了中国学术界。20世纪八十年代之后,中国出版的一些书籍论文,如《中国陶瓷文献指南》等,都认同天目等于黑釉瓷的概念。

但是此说法也有不少中外学者提出过异议。

1979年,奥田直荣以日本茶道界的立场发文表示,将“天目”等同于黑釉瓷是“不懂常识”;

1987年,汪庆正先生主编的《简明陶瓷词典》中也提到要将“天目釉”正名为“黑釉”……

90年代到二十一世纪,也仍然有提出异议的中日学者。

日本陶瓷界则将天目等于黑釉瓷的说法沿用至今,有时还会加上“中国宋代渡来到日本的传世黑釉瓷器”这一具体说法。

综合上文,建盏与天目关系的变化,可以用如下示意图简单概括:

总之,天目一词的定义,在其发源地都还存有争议,而在中国的陶瓷研究中,用天目称黑釉瓷或建盏,也并不合适。

黑釉和建盏,都是中文已有的、言简意赅的精准词汇,在中文语境下使用来自日语的“天目”一词,不仅舍近求远,也会引起不必要的概念混淆。日常讨论时,除非涉及日方的藏品和资料,否则不宜频繁使用天目一词。

 

建盏名家作品赏析 · 交流
欢迎关注公众号:建盏仙子
咨询 · 购买正宗建阳精选建盏
请添加个人微信:zah14759988888
1YKd8U.png

(0)

热评文章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