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盏文化

宋代有五大名窑,为何没有建盏或者建窑的名号

建盏百科

[导读]:明代的《宣德鼎彝谱》是当时皇家统计藏品的报告书,其中记载内库所藏汝、官、哥、钧、定名窑器皿,指的就是仓库里存的宋代五大名窑的器皿。都说宋代喜好用建盏饮茶,既然宋代...

  明代的《宣德鼎彝谱》是当时皇家统计藏品的“报告书”,其中记载“内库所藏汝、官、哥、钧、定名窑器皿”,指的就是仓库里存的宋代五大名窑的器皿。都说宋代喜好用建盏饮茶,既然宋代有五大名窑,为何没有建盏或者建窑的名号?

宋代有五大名窑,为何没有建盏或者建窑的名号

  这就得从烧瓷的窑口说起,要烧制一件瓷器,需要三个外部条件,分别是泥料、木料以及气候。古代运输不便利,泥料木料这种沉重却不值钱的材料很难运输,因此窑口选址必定是周边有丰沛资源的地区,只有依山傍水的地区才有可能被选为窑口。而温度也有讲究,瓷器需要1000-1200℃的高温烧制,在古代没有测温的技术,因此只能从结果上估计出,烧制瓷器需要不停供风让窑内温度够高。而建盏的温度要求更高,需要稳定在1300℃让釉水自然舒展,温度高了那么釉水粘性不够,温度低了釉水凝在一起,难以分辨析出的铁结晶。这种技术在古代连原理都不甚清楚,当然没有办法复制。

  窑口有如此的差异,会以窑口作为瓷器类型的分别,比如建盏就是建阳县的建窑所制。当然涉及瓷器种类的话,明明分类就要更细致些,比如哥窑就是“浅白断纹”的代称,釉层冰裂的都是哥窑瓷器。宋代五大名窑之一的钧窑,又是与众不同的一个,寂园叟的《咏陶诗·均盆歌》是专门夸赞钧窑的作品,“柴窑不可见,存者惟禹钧,均也汝也皆宋器,蚯蚓走泥迹已陈,欹斜屈曲若隐现,以此辨其赝与真。宋后莫能仿制者,造化巧妙何其神。”钧瓷的特点,就是“蚯蚓走泥”一样莫能仿制的纹理,这与建盏的纹理有几分相似,因此有了钧窑,当然就不会把相似的建窑算作名窑之内。

  北宋的都城汴京是今天的河南开封,而钧窑的地址是古代的钧州,也就是今天的河南禹州。钧窑坐落在天子脚边,明文规定宫廷御用而禁于民间,瓷器质量又被夸赞为“钧瓷无对,窑变无双”,因此被选作自然纹理的代表也在情理之中。除了钧窑这个大哥以外,建窑不出名的另一个原因是本身质量有问题,确切的说是建窑的同行们质量参差不齐。上文提到过,古人对于原理只能分析出个大概,因此窑口多而杂乱,单是建窑一带,遗址范围就涵盖12万平方公里,这还不包括其他地区的仿制品。也因为成品质量上有区别,宋徽宗才会评价“盏色贵青黑,玉毫条达者为上”,显然当时的兔毫盏的质量都参差不齐。

  《宣德鼎彝谱》陈述的是皇室藏品,收藏的当然是皇室都觉得罕见的物品,像是普通士大夫都用得起的兔毫盏必然算不上珍品。而曜变盏虽然稀少,但是成败听天由命,不能像其他窑口一样,稳定地为皇室烧制瓷器。再加上明朝太祖朱元璋下令废除团茶,建盏作为衍生的茶具自然也没什么地位可言。后世习惯借古人的文献议事,但是宋朝之后建盏文化彻底断绝,明朝便将将宋代窑口分列五系,至于建窑这个当时的“民营企业”,当然也就无缘名窑之位了。

建盏名家作品赏析 · 交流
欢迎关注公众号:建盏仙子
咨询 · 购买正宗建阳精选建盏
请添加个人微信:zah14759988888
1YKd8U.png

(0)

本文由 建盏仙子官网 作者:名匠建盏 发表,转载请注明来源!

热评文章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