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建阳城区数十公里外的水吉镇,建窑遗址掩映在一片青山翠林之间。在遗址内一处古窑炉,青砖梁柱、黑瓦盖顶修建一新,水泥护栏两边建有步道,陆陆续续有参观者拾级而上,一览千年古窑旧貌。
这是一处上世纪90年代被发掘保护的古窑炉,也见证了建窑遗址20多年来的沧桑变化。“最早时三个月都没一个人来,近些年参观者逐年增多,今年春节都有人来。”遗址管理员介绍,古窑炉遗址的保护日趋规范,现已加装了8个监控摄像头,还组建了保护巡查队伍。
建盏发源地福建省南平市建阳区,近年来深挖建盏文化潜力,以技术革新、工艺创新驱动发展活力,以“工匠精神”打造“建窑建盏”品牌,引领建盏文化产业发展行稳致远。
风风雨雨千百年,建盏历经辉煌与沉寂。建窑建盏是宋代最上乘的茶具,品类丰富,不仅在民间广为流传,而且作为御用瓷器,深受皇室贵族、文人雅士的喜爱。兔毫、油滴、鹧鸪斑、曜变等名贵瓷器在朝鲜半岛、日本、东南亚等海外国家和地区享有极高的声誉。
宋徽宗赵佶精通茶道,在其所著的《大观茶论》中写到:“浅色贵青黑,玉毫条达者上。”指明建窑出品的兔毫盏釉色黑,毫毛长,为上佳茶具。在《宫词》一诗中,他对建窑建盏更是不吝赞誉之词:“兔毫连盏烹云液,能解红颜入醉乡。”意为用兔毫建盏烹茶,香云缭绕,能使在旁的美女都陶醉进入梦乡。
南宋末年,淮北被金占领,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狂热的斗茶风潮逐渐褪去,建窑停止了黑瓷的生产,改烧青白瓷器,建盏制作工艺逐渐湮没无闻。
1979年9月,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倡导、南平地区行署主导, 由福建省轻工研究所负责立项, 并承担建盏烧制技艺恢复项目, 建阳县瓷厂协作组成科研攻关小组,进行仿古建盏实验。 1981年5月,仿宋兔毫釉建盏通过专家鉴定,失传六百多年的建窑建盏工艺重见天日。
1999年,建窑遗址考古发掘被评为新中国成立以来福建省十大考古发现。2011年,“建窑建盏烧制技艺”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2014年,南平市建窑陶瓷研究所获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基地”。
文化传承与创新,关键在于人。2013年起,建阳区先后任命了41名区级“建窑建盏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科学的建盏技艺传承机制、人才奖励机制日臻成熟。如今,建盏作为建阳区代表性的文化符号,又重新熠熠生辉。
建盏名家作品赏析 · 交流
欢迎关注公众号:建盏仙子
咨询 · 购买正宗建阳精选建盏
请添加个人微信:zah147599888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