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来,建盏会就和大家聊一聊,这束口线到底有啥门道,别下次别人问起你束口线的作用,就只会说美啦!
考古与科学研究证明,烧制建盏的龙窑温度普遍较高,一般均在1300°以上,在如此高温下,如果是厚底薄口沿的型制,烧制过程中,口沿极易在高温中变形,而变成非正圆形状。
由此导致建盏釉面与装烧匣砵烧结在一起,造成残品率和整个烧制成本的提高。
此种技术处理方式在唐代就有“唇口壁底”的碗盏器型与之对应,入宋后,这样的处理技法仍有延续,只不过足底略有变化。
不过此类盏的沿口外壁的突出部分拉坯后还需要修坯,修整整齐后方可进行上釉、烧制。而这样有束口线的建盏,口沿在拉坯这道工序时,就可以将这道外凹内凸的沟用手指拉出,减少修坯这个环节,从而提高了生产效率。
而一般的圆口器,则如宋应星《天工开物》中多云:“装时手拿微重,后日烧出即成坳口,不复周正。”
蔡襄《茶录》一文这样表述。
由此可见汤显然不是注满至接近口沿的位置,如果是汤水注至有些研究者所谓的“注水线”,则“环回击拂”就不可能顺利进行。
因为盏内汤面过高,搅拌旋彻之时,汤水必然会在盏心形成漩涡,在盏的中心部位产生一个盏心底,越往口沿液面越高的倒锥体的空腔,在离心力的作用下,靠近盏沿的液面会升高,甚至会溢出口沿而飞旋溅出,故蔡襄认为“汤上盏可四分则止。”
由此可见用一圈凸起的束口线作为注水的最终标线而提醒点茶者,显然是对点茶者技艺的一种嘲弄,况且茶汤为白色,盏为黑釉,黑白分明之下,焉有不知注汤至何处即止之理?
故此种束口若用于宋代点茶之法,被认为注水线一说存在明显的臆测和错误解读。
由于是结晶釉的缘故,建盏的釉面光滑,其表面斥水极强。这就容易导致在点茶或斗茶时,注入汤水时,汤水很容易沿着沿着盏的光滑内壁而冲出茶盏。
有了束口线,即使偶尔失控时快速的冲点,也不必担心高温的汤水冲出建盏的口沿。因为沿着盏内壁由盏底向上的水在束口处被改变了流向,同时也降低了流速而回落在盏中。
同理,在点茶时,茶筅的快速环回搅动,也会使一部分靠近盏壁的汤水液面升高,容易溅出,束口线便极大避免了这些意外的发生,使得茶汤在可控制的范围内击拂。
由此看来,束口线的主要功用是止溢,这条线不应该叫”注水线“,而应叫”止溢线“则更恰当些。
建盏名家作品赏析 · 交流
欢迎关注公众号:建盏仙子
咨询 · 购买正宗建阳精选建盏
请添加个人微信:zah14759988888
本文由 建盏仙子官网 作者:名匠建盏 发表,转载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