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起中国传统器物,皆以『器以载道』为高标,这符合先贤追求『形而上』与『形而下』完美统一的状态。纵观各朝雅器,宋瓷堪称此论之典范,它将一个近乎玄虚模糊的概念,幻化成一种真实存在,静静地安守了千年。
建盏,产自建窑,是我国宋代著名的以烧造黑釉瓷器而闻名于世的瓷窑。
建窑创烧于晚唐、五代时期,当时以烧造青釉瓷器为主,兼烧少量黑釉瓷。宋代是建窑的兴盛时期,大量烧造黑釉茶盏,兼烧部分青釉、青白釉瓷。
在茶文化方面,宋代的饮茶方式由“煎饮”到“点饮”的转变,斗茶习俗从闽北民间兴起,并向全国传播。斗茶又称“茗战”、“点试”,即以竞技的姿态决出胜负。
斗茶不仅仅是决出茶的品质的优劣,实质上是一种追求精神愉悦的艺术化茶事活动,它蕴藏与反映着我国茶文化中最积极与最有生命力的一面,即饮茶并不是避世消闲,而是为了和乐与奋进。在斗茶艺术不断向更高境界推进的过程中,茶具的品质也须不断提高,才能适应需求。
宋代建窑主要烧造为适应当时“斗茶”需要的黑釉茶盏,依据釉面上所形成的氧化铁结晶斑的不同,品种有“兔毫”、“鹧鸪斑”、“曜变”等称谓。
宋代文人曾写诗赞美过建窑鹧鸪斑盏和兔毫盏。如蔡襄撰《试茶》曰:“兔毫紫瓯新,蟹眼清泉煮。雪冻作成泥,云间未垂缕。”
陈蹇叔撰《郎中出闽漕别送新茶》曰:“鹧鸪碗面云萦字,兔毫瓯心雪作泓。”
茶具的造型设计离不开特定时期的文化需求,宋代建盏的兴起正与当时的社会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一零五四年,正值北宋中期,在福建督造贡茶的宋廷重臣蔡襄总结数十年来的斗茶习俗,撰写了一部茶艺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著作 —— 《茶录》。
书中载:“茶色白,宜黑盏。建安所造者绀黑,纹如兔毫。其坯微厚,熁之久热难冷,最为要用。出他处者,或薄或色紫,皆不及也。”
《茶录》充分肯定了建盏的功用和独特地位,建盏中的优品成了皇族、士大夫不惜重金追寻的宝物,文坛巨匠畅怀讴歌的极品。
宋徽宗也更是在《大观茶论》中特意点明"盏色贵青黑,玉毫条达者为上"的建盏是斗茶所用之器,这也由此肯定了建盏在茶文化和陶瓷文化中的王者地位。
在思想文化方面,宋朝的理学体系及禅宗思想使得宋人在审美上偏好朴素自然、和谐纯净,建盏造型拙朴、色泽沉静、意境深邃,正与宋朝的审美观相符。
有句话叫“修于内而形于外”,是讲人的修身养性,养盏如养性,养盏之道,其实就是养人之道。
建盏之美,在物亦在心。
本文由 建盏仙子官网 作者:名匠建盏 发表,转载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