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黑釉瓷器的生产和青瓷一样历史悠久,最早出土的标本是东汉时期,宋代达到鼎盛。当时福建地区的建窑把黑釉瓷推向历史 高峰,建盏是建窑代表性作品。“建窑”一词出现在明代曹昭的≪新增格古要论》中:“建窑器出福建,其碗盏多是撇口,色黑而滋润,有黄兔斑、油滴大者真。” 是宋代八大窑系之一。
宋代的茶盏虽有无中颜色(黑、酱、青、白、青白),因斗茶盛行,黑釉茶盏更能衬托白色茶沫,备受 斗茶者爱重。促使建盏名扬天下,在陶瓷史册留下辉煌的一页。建窑属古代结晶釉的范畴,含铁量较高。在高温下,窑内火候的高低和气氛的变化,釉层里的气泡将 铁质带到釉面,使釉面产生瑰丽奇异的斑纹。而这些多姿多彩的斑纹是在窑火中天然形成,似为“窑神”之作,具有神秘的艺术魅力。这土与火高难度结合的艺术, 受到宋代皇家贵胄的喜爱和赞颂。而建窑的鹧鸪斑更得文人雅士的认可与青睐。
陶 毂≪清异录》中“闽中造盏,花纹鹧鸪斑点,试茶家珍之”。黄山谷的“研膏溅乳,金缕鹧鸪斑”和“建安瓷碗鹧鸪斑”。又及僧惠洪诗曰“点茶三味须饶汝,鹧鸪 斑中吸春露”。还有陈蹇叔也在诗文中赞道“鹧鸪碗面云荥宇,兔毫瓯心雪作泓。”可见,建窑鹧鸪斑在文人心中的地位。所谓“鹧鸪斑”是黑釉茶盏的纹理模仿鹧 鸪羽毛的斑点,鹧鸪是一种鸟,羽毛上有许多斑点,极其漂亮,古而得名。鹧鸪斑是建窑仿生茶盏中的品种之一;也是建窑结晶釉的特殊品种。因其烧成难度较大, 成品率低,传世的经典作品很少,是现代收藏界可遇而不可求的珍品。
而建窑仿生茶盏中最典型且产量最大,流行最广 的应属兔毫盏。顾名思义,黑色的釉底中析出均匀细密的丝状纹理,像兔毛一样,因此称“兔毫盏”。因受坯、釉、温度、气氛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兔毫形状有长短 粗细之分,特别是颜色会出现金黄色和银白色等变化,所以又有“金兔毫”、“银兔毫”的称谓。宋徽宗在[大观茶论]中说:“盏色贵青黑,玉毫条达者上。”茶 盏是青黑色的最好,有兔毫条状流畅通达的为上品。蔡襄在[茶录]中赞道:“兔毫紫瓯新,蟹眼清泉煮”;但我更喜欢苏轼的“勿惊午盏兔毫斑,打出春瓮鹅儿 酒”,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曜 变”这个词,很多人认为是日本来的,其实是我们的,后来传到日本。明人笔记中有一段迷信的说法:建窑开窑的时候,必须取童男童女的活血祭祀,把血往窑里一 泼,精气就凝在瓷器上面,所以叫“曜变”。“曜变”是 其黑色的底釉上聚集许多不同规则的圆点,圆点呈黄色,周围焕发以蓝色为主的耀眼的七彩光芒,随光源视线角度的移动而变化。曜变的釉色美是藏在斑纹深处,枯 高、自然、幽玄、静寂。唉,实在无法用语言来描述,只能说:夺人魂魄。非常遗憾,这明震遐迩的"曜变"瑰宝,却被日本国典藏,国内尚无。
“油滴”一词在中国的古文献尚未发现,最早出现在日本的[禅林小歌]中:“胡兹盘以建盏居多,有油滴、曜变、、、。”有学者认为禅林小歌中的“油滴“就是宋代文献中所写的鹧鸪斑。尚有存疑。
蔡 襄的≪茶录》中记载:“建安所造者绀黑,纹如兔毫、、、、。”蔡襄描述的就是有庄重素雅之称的“绀黑釉“,(又叫乌金釉。)无素无纹,却色黑如漆,光亮照 人,是建窑较典型的釉色,釉层肥厚,色黑而滋润,似漆如墨,深邃莫测。虽然绀黑釉没有华丽的彩绘,或繁缛的雕饰,但艺术效果依然奇妙自然,浑然天成,“无 一物中无尽藏”,反映建窑独特的艺术魅力。
建窑还有一类杂色釉,大都数是烧制兔毫、鹧鸪斑、曜变时留下的失败作品。但比较多的是酱釉(包括酱绿、酱黑、酱黄),还有柿红釉、赤红色等。
综 上所述,建窑大致可分为鹧鸪斑、兔毫、曜变、油滴、绀黑、杂色釉等六大类。这些千变万化的釉面斑纹,造就建窑特殊的陶瓷品格,艺术魅力。如果说“青花粉 彩,漂亮精致犹如倾国倾城的绝色佳人;五大名窑,廖若星辰彷若神话故事的洛神出水;那么‘建窑建盏’,则是品德高尚,禅心灵智的鸿儒隐士。”建窑不仅斑纹 有独无偶,因其属铁钙系结晶釉,含铁量较高,胎骨厚实坚硬叩之有金属声,还享有“铁胎”之称。所以建窑之美内外一致,铮铮铁骨。
建盏名家作品赏析 · 交流
欢迎关注公众号:建盏仙子
咨询 · 购买正宗建阳精选建盏
请添加个人微信:zah14759988888
本文由 建盏仙子官网 作者:名匠建盏 发表,转载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