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盏这个称谓,在我国各大瓷窑中,不得不说有些特别。
通常我们简称某窑瓷器,一般以窑口名+瓷或窑口名+釉色/装饰方式来概称,如汝窑瓷、龙泉窑青瓷、定窑白瓷等。建盏为什么叫建盏,是否合理?
1、书面,交谈皆可用
在唐代,饮茶器具常被称为「茶碗」、「茶瓯」。而唐诗里「茶瓯」出现的频次要远高于「茶碗」。
碗是日常的、口语化的表达。如果要做成文章, 说「碗」未免有些太大白话了。在唐代,可代替碗的就是「瓯」。
而到了宋代,「茶盏」是最为普遍的说法。因为建盏一词作为书面用语毫无违和感,即使在日常交流使用,也不会有撞墙拽文之嫌。
2、其来有自,古今传承
自唐代开始,茶文化日益兴盛,茶具工艺也随之快速发展,并频繁出现在文人墨客大作之中。从这些诗文字句,我们可以看到,不同朝代对茶器的「雅称」有所不同。
唐时茶器多称为瓯,宋代则称瓯或者盏,建窑的产品在宋代文献中也是被称为瓯,盏的时候占绝大多数。
宋代文献兔毫盏出现频率很高:在明代,建盏已成为茶书的惯称。
古籍有出处可考,对于现代人也易理解,实为贯通古今,一脉相承。
3、简洁没有歧义
在日本,建盏被称为天目,故国内也有人这么称呼,虽不能算错,但天目一词定义甚为模糊。
而建盏二字不仅道出其产地为建州,且道出本质是茶盏,集产地,造型,用途于一身,简洁明了,实为最佳简称。
我们都知道,由于釉料配方的不同,窑内温度及气氛的变化等诸多因素影响,建窑黑瓷釉面又呈现多种纹理。今天咱们简单总结下釉面纹理的命名及基本特征
1、兔毫釉:兔毫盏是宋朝建窑最具代表的产品,汉族传统制瓷工艺中的珍品。在绀黑如漆的釉面上,布满筋脉状或金或银的纹饰,犹如兔子身上毫毛一样,闪闪发光。如果说在宋代黑瓷广受欢迎,那么兔毫盏可以说最受人钟爱的。当然我说兔毫盏最受人钟爱也不是空穴来风,有好多诗词可以作证。宋徽宗赵佶说:“盏以青绿为上,兔毫为上。”苏东坡《送南屏谦师》:“道人绕出南屏山,来试点茶三昧手;忽惊午盏兔毫斑,打出春瓮鹅儿酒。”杨万里:“鹰爪新茶蟹眼汤,松风鸣雪兔毫霜。”宋人蔡襄《茶录》:“建安所造者绀黑,纹如兔毫,其坯微厚,熁之久热难冷,最为要用。出他处者,或薄或色紫,皆不及也。”又称:“凡欲点茶,先须熁盏,盏令热,冷则茶不浮。兔毫坯厚,久热,用之适宜。”当然还有好多诗词就不一一列举了,这些诗词中所说的茶盏即为建窑所产的兔毫盏。
2、乌金釉:乌金釉有的表面乌黑如漆,有的则黑中泛青。此外,也有的呈黑褐色或酱黑色。一般来说,酱黑釉釉层普遍较薄,光素无纹,早期建盏的釉色多属此类,釉面略显呆板,黑而不润,极少挂釉。建窑乌金釉釉层普遍较厚,上乘者亮可照人,表现出庄重素雅之美。
3、油滴釉:油滴盏主要为宋代建窑烧造的带油滴状斑点的黑釉茶盏,油滴盏釉面上分布许多银灰色大小不一的有金属光泽的圆点,后代称之为油滴,而当时则因其酷似鹧鸪鸟胸部羽毛的斑纹,称“鹧鸪斑”。(目前最早用“油滴”形容建盏斑纹的记载应该为日本应永年间(1394~1427年)的《禅林小歌》了。当然,《满济准后日记》、《荫凉轩日录》等日本古籍也均有“油滴”的记录。而“油滴”一词并不见于我国宋、元、明、清文献中。由此也可以基本判断“油滴”一词来自日本,并非我国。而鹧鸪斑这个称呼比较中国化的叫法,顾名思义就是形似鹧鸪的羽毛,在学术界这两个称呼尚有争议,可以简单的按照斑纹形态去看称之为油滴更合适还是鹧鸪斑更合适。)
4、曜变釉:曜变天目是瓷器家族里特殊的成员,也是最为珍贵的品种。曜变天目的烧制极具偶然性。曜变天目的斑纹特点:在黑釉中浮现着大大小小的斑点,围绕这些斑点周围有红、绿、蓝等色彩光晕在阳光下闪耀着。从整体看,会随着观察角度的不同出现不同的色彩变化,如浩瀚宇宙,令人遐想。
5、杂色釉:由于建窑黑釉器系“窑变”所致,故釉面纹理变化多端,除上述四大类釉面纹理之外,还有一些杂色釉,如柿红色、赤红色、酱釉(酱绿釉、酱黑釉、酱黄釉)等。而有的文章中提到的“灰白釉”、“芝麻花”、“结晶冰花纹”、“龟裂纹”等杂色釉,很多学者认为是火候不够高的次品(生烧或半生烧品)。
读懂唐三彩,就读懂了盛唐包容大气的鼎盛繁华
读懂明家具,就读懂了明朝清廉简单的文人风骨
读懂宋建盏,就读懂了南宋素朴归真的闲情雅致
建盏名家作品赏析 · 交流
欢迎关注公众号:建盏仙子
咨询 · 购买正宗建阳精选建盏
请添加个人微信:zah14759988888
本文由 建盏仙子官网 作者:名匠建盏 发表,转载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