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盏文化

现代工艺重现“冰裂纹” 创新不断“哥弟”窑同器献美

龙泉哥窑和弟窑,就像青瓷里的双星,闪烁着开片与釉色的耀目辉光。民国年间,龙泉县某任县长用文字记载了哥窑、弟窑的艺术特色,当中特别提到,“冰裂纹”是非常难能可贵的一种开片,有“哥窑品格,纹取冰裂为上”的评价。但尽管从1958年起龙泉青瓷就恢复生产,这一记录却始终沉寂在历史的册页里,无人问津。直到2001年,生于龙泉青瓷世家的叶小春,经过五年刻苦攻坚,以现代工艺重现了“冰裂纹”的奇妙肌理。

  自近日起到11月6日,“中国陶瓷艺术大师叶小春师徒青瓷作品展”在广东省工艺美术珍品馆举行。借此机会,我们来听听叶小春是如何从历史的蛛丝马迹里,捕捉到“冰裂纹”的“消息”;又是如何在青瓷的世界里步步创新。

  文/图 广州日报记者江粤军

  叶小春,1964年生于浙江龙泉,中国陶瓷艺术大师,从事青瓷胎釉水配方研究和青瓷制作三十多年,作品在工艺美术博览会上屡获大奖。《冰裂双耳洗》获第三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展银奖;《水中月》获第七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百花杯”金奖,并被中国工艺美术馆收藏;《春色满园》获第44届全国工艺品展“金凤凰”大赛金奖;《冰裂圆月洗》或第十一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展“百花杯”金奖。

  做苦力接触烧成

  试图复原哥窑“冰裂纹”

  叶小春出生在龙泉国营瓷厂的职工住宅区里,父亲是青瓷研究所的釉料配方研究人员。叶小春从小就对青瓷耳濡目染深有印象。

  1980年,初中毕业的叶小春进入了青瓷厂工作,最初他接触的是烧成。那个时候采用的还是最原始的龙窑,用柴火来烧。柴烧完全靠经验,燃料烧完了,再投新燃料,升温只能以时间长短来调控,因此整个窑体中的温度很难保证均匀,上下左右的部位,经常会出现不正常釉色,这便是一般所谓的窑变。

  “烧成这道工序中包括了装窑、烧窑和出窑。夏天烧窑经常被烤得冒火;到了冬天,装窑时匣钵冰冷冰冷的,又冻得要命;而且为了赶产量,熄火降温以后,我们就要走进窑里面将匣钵运出来,刚烧成的瓷器还很烫,手也会被烫到。”叶小春表示。

  好在那时候年轻力壮,四五年时间,叶小春还是坚持下来了。等到叶小春自己开始搞研发、搞创作,独立生产,才发现烧成这道工序太重要了。因为哥窑之所以会产生开片,是由于坯胎和釉料热膨胀系数不一样,使釉层在冷却过程中承受了某种力,逐渐产生一些裂纹。故在烧制过程中,升温控制非常重要。

  1985年,叶小春被调入青瓷研究所,跟随父亲一起研制釉料配方。“做产品开发,只要新器型上马,就可以松一口气。搞釉料配制却不是,因为每一批釉料都不一样,如果有问题,就会关系到整个生产,损失太大了。”

  青瓷研究所的所长是名家徐朝兴,叶小春经常向他请教瓷器造型、设计上面的问题,譬如图案如何更好地跟器型结合,也获益匪浅。

  不过,叶小春虽然知道青瓷哥窑有蟹爪纹、牛毛纹、流水纹等种种开片,却从来没听说过、更没见过“冰裂纹”。1996年,南方的一位客户忽然提出要求,希望他做一些开片跟平常看到的哥窑裂纹不同的产品,由于在电话里语焉不详,叶小春一开始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他说反正就是要不一样的开片。我告诉他,没有实物又没有参照物,怎么做?后来他给我传真了一张油墨印的照片,很模糊,看上去皱巴巴的有点像蛇皮袋的感觉。因为他的督促,我们终于查找到了民国年间龙泉县长的记载,当中对冰裂纹有极简单的图解,就是冰块破裂的感觉,隐隐约约一圈叠加一圈,但没有关于烧制方面的任何技术性记载。”就是凭着残缺不全的资料,叶小春开始了哥窑“冰裂纹”的想象式复原研究。

  掌握技术并非一劳永逸 寻找合适瓷土饱含艰辛

  为了寻找“冰裂纹”的“蛛丝马迹”,叶小春走访了龙泉各个古窑址,一次又一次,希望得到“冰裂纹”的遗留残片。但找来找去,最终也只有一些窑变明显、颜色已经不够正的碎片,但这跟叶小春后来研发出来的“冰裂纹”差别挺大的。

  凭着自己的理解,加上对史料描述情况的深入辨析,经过上千次试验,到2001年,整整五年时间过去,叶小春终于烧制出了开片如冰破裂、如鱼鳞层叠、晶莹剔透又富有层次感的“冰裂纹”。首次成功出炉的“冰裂双耳洗”,就获得了第三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展银奖;2004年,“一种青瓷冰裂纹及其产品的制作方法”获得了国家发明专利。

  但这并不是说掌握了“冰裂纹”的烧制技术,就可以一劳永逸了。事实上,从2009年的12月到2013年的下半年,叶小春一件“冰裂纹”青瓷也没有烧出来。“很多藏家订了货,但我给不了,人家还以为我囤积居奇呢,其实是真的无能为力。”

  这是怎么了?原来,瓷土本身的特性是哥窑开片的第一要素。虽然同为龙泉瓷土,但每个地方甚至每个泥层的性能都不相同,细微的差别就会造成不同的裂纹。产生冰裂纹的瓷土更是可遇不可求,而且量非常少。“这一块瓷土会产生极好的‘冰裂纹’效果,一旦用完了,换了瓷土,就未必就能像之前的了。”

  所以,找瓷土是最辛苦的工作。一听说哪里开路打洞,山体被挖开了,叶小春就会问道而去,先凭肉眼判断,觉得应该可以用的,就弄回来做试验。眼睛已经练得够毒了,但如果烧几次,都出不来“冰裂纹”的效果,那这个矿土肯定是不合用的了;即便能用,一个矿层一般也就能提供三五吨的料,经过粉碎、淘洗,再取用其中的精泥,差不多也就两吨左右,只能维持叶小春两年的创作。这个过程中,还得继续寻找新的瓷土矿,假如找不到,就会出现断档期。

  “冰裂纹”自带“防伪标识”

  合格率低 凡烧必亏

  龙泉青瓷的特点是薄胎厚釉,尤其是“冰裂纹”,如果釉不够厚,出来的作品裂纹层次感就不强,鳞片效果也没那么明显。拿起一件“冰裂双耳洗”,可以看到,由于烧制过程中会流釉,越是靠近洗足的地方,釉料越厚,呈现出来的“冰裂纹”效果越好;而越接近洗口的地方,开片就越缺乏层次感,显得比较单薄。颜色方面,由上到下也有一个渐趋浓烈厚重的变化过程。低头凝视双耳洗的底部,那种变幻多姿的“冰裂纹”效果,简直美不胜收,就是因为底部聚集的釉料最丰厚。其神奇之处还在于,注入水,“冰裂纹”的层次感会消失,一旦水干了,又马上呈现。

  因为烧制过程中特别容易流釉,一旦釉料将脚粘住了,出来的就是次品了。“‘冰裂纹’的瓶子,烧成合格率连10%都不到,凡烧必亏,所以现在几乎是不做了。就是最常见的双耳洗,从研发出来到现在,成品合格率也从未达到过20%。经常是半成品做两百个,出炉后,能入眼的不到20个。”

  叶小春的手机里,就存放着一张刚被打烂的次品青瓷大合照,也算是对它们到人间来一趟的纪念吧。据说,有一位法国藏家带着妻儿一家四口来到龙泉,却只看上了叶小春的“冰裂纹”作品,但当时刚好断货,他不愿空手而归,就“强行”带走了两件次品。

  因此,叶小春的哥窑“冰裂纹”面世至今快16年了,目前即使是龙泉地区,也没有其他人能够仿制。“市场上确实有很多号称‘冰裂纹’的青瓷产品,乍看上去似乎是那么回事,拿来一对比,就可以看出差异。其他所谓的‘冰裂纹’,都不具有层次感,釉色也不同。”可以说,叶小春的“冰裂纹”,本身就自带了“防伪标识”。

  “哥弟”窑同器共造“水中月”

  但叶小春并不止步于“冰裂纹”的研发,他始终在寻求创新,几乎每一个五年,都会推出新作佳构。

  弟窑之美,主要体现釉色上,梅子青显得碧绿莹澈,粉青则如淡青色湖水,柔和明静。叶小春很早就想到要让“哥弟”相亲相爱、同器献美。获第七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展“百花杯”金奖的《水中月》,用跳刀在梅子青上进行水波纹装饰,中间配以晶莹剔透的“冰裂纹月亮”,造成了“水中望月”的独特艺术效果。

  这次现身的《五福临门瓶》,也是结合了弟窑粉青和哥窑开片的最新力作。叶小春在粉青的瓶子上,着意调出了几处较深的地方,烧成后如蝙蝠隐隐约约扇翅飞动,而且带着哥窑浅浅的裂纹样貌,从器型到釉色、花纹,都颇为庄重雅致。

  同时,除了在青瓷上创意无穷,叶小春还研发出了“乌釉金滴碗”,黑色的底上布满了网状的金色斑点,让人产生繁星如梦的感觉。这件作品除了获得第一届中国陶瓷艺术“中陶杯”铜奖,也申请到了发明专利。“青瓷的前身是从黑釉演化而来的。今天,青瓷当然是龙泉的主题了,但我们还要摸索、开发各式新品种,这才是传承的灵魂。”

  因此,对于收徒授艺,叶小春的要求也是,本身要有悟性有追求能创新,不要做单纯的技艺“二传手”。

建盏名家作品赏析 · 交流
欢迎关注公众号:建盏仙子
咨询 · 购买正宗建阳精选建盏
请添加个人微信:zah14759988888
1YKd8U.png

(0)

本文由 建盏仙子官网 作者:名匠建盏 发表,转载请注明来源!

热评文章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