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盏名家作品赏析 · 交流
欢迎关注公众号:建盏仙子
咨询 · 购买正宗建阳精选建盏
请添加个人微信:zah14759988888
茶有道,器亦有道,茶滋于水,水籍乎器,好茶配名器,是嗜茶者所求。在中国是陶瓷之国,陶瓷用品与国人的日常生活与休闲享受都密不可分。从茶文化上看,就很明显。自从饮茶风俗在唐代兴起,国人对茶具的要求也开始提高,而茶具首选陶瓷器。
在爱茶之人,必然也注重茶器的质感,这种追求一直延续到今天。历史上不同风格的瓷器,都曾受不同时代、不同人群的青睐。青瓷茶器、白瓷茶器、黑瓷茶器和彩瓷茶器,都曾经各领风骚,在中国茶文化发展史上有过辉煌的一页。其中建盏,就独占黑瓷茶器的鳌头。
建盏(天目瓷),黑瓷代表,是中国宋代八大名瓷之一。是汉族传统名瓷,为宋朝皇室御用茶具。建盏的瓷土、釉料成分特殊,建阳水吉外其他窑口都难以烧制出与建盏相媲美的黑釉瓷器。
因产地为宋代建宁府瓯宁县,又因瓯宁县为建安附属县,故称为建盏。
2009年,建窑建盏烧制技艺被列入福建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1年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为什么说建盏是最好的喝茶瓷器,我们要先从宋代的点茶、斗茶文化说起。
我国的饮茶习俗在唐代中期已蔚然成风,并开启品饮艺术的先河,但饮茶的方式主要是煮茶法,先烧水煮茶,然后将煮好的茶用瓢向茶盏分茶。饮茶时要将鲜白的茶沫,咸香的茶汤和柔嫩的茶末一起喝下去。到了宋代,饮茶方式改成了点茶法,其比煮茶更讲究。宋代的点茶用的也是团饼茶,先将茶饼碾碎成粉末,再用茶罗筛过,茶粉越细越好。接着候汤(烧水),用沸水冲洗盏后,将适量的茶粉放入茶盏,先少倒点开水,将茶粉调匀,称调膏。再从四边注入沸水点茶,边注水边用茶筅击拂成悬浮液,汤花色白,在盏边无水痕为佳品。然后将有茶末的茶汤一起喝下。
用点茶的方法来比赛茶和茶汤的质量,称为“斗茶”,又称为“茗战”。钟情书画、茶道的艺术皇帝宋徽宗赵佶在他的《大观茶论》中写道:“点茶之色,以纯白为上真,青白为次,灰白次之,黄白又次之”。关于斗茶的标准,蔡襄在《茶录》是这样表述的:“视其面色鲜白,著盏无水痕为绝佳,建安斗试,以水痕先者为负,耐久者为胜,故较胜负之说,曰“相去一水两水”。也就是说先看汤色以纯白如乳为上,其次看茶汤,茶汤的表面泛起的“汤花”,能较长时间凝住茶盏内壁不动为胜,俗称“咬盏”,汤花散退较快,先出现水痕的为负,俗称“云脚涣散”。水痕出现的地方在茶盏内壁与茶汤相接处。宋代茗战以三战二胜决出胜负。
斗茶用的茶盏,宋徽宗认为:“盏色贵青黑,玉毫条达者为上,取其燠发茶采色也,底必差深而微宽,底深则茶亦立而易于取乳。宽则运筅旋彻不得击拂,然须度茶之多少,用盏之大小。盏高茶少则掩蔽茶色。茶多盏少则受汤不尽,盏惟热则茶发立而耐久。”蔡襄在《茶录》中对建盏的推崇正符合以上几点:“建安所造者绀黑、纹如兔毫,其坯微厚,爔之久热难冷,最为要用,出他处者,或薄或色紫,皆不及也。其青白盏,斗试家自不用。”建盏口大底小,其黑釉能衬出茶汤之色,且可清楚看出“咬盏”及“水痕”的情况。因此建盏在当时受到了上至皇帝将相、达官贵人、文人雅士下至广大普通百姓的广泛青睐。
斗茶不仅仅是决出茶的品质好坏,更是一种精神追求。在斗茶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对茶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建盏与斗茶文化是一脉相承,互相促进的。
现代人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生活节奏远比古人快,但却失去了古人惬意品茗,在斗茶中感受精神文化追求的闲暇。让我们重新拿起建盏喝茶吧,感受近千年前古人的浪漫情怀,体验建盏与茶相结合的无比美妙。
建盏名家作品赏析 · 交流
欢迎关注公众号:建盏仙子
咨询 · 购买正宗建阳精选建盏
请添加个人微信:zah14759988888
本文由 建盏仙子官网 作者:名匠建盏 发表,转载请注明来源!